元好问《论诗诗三十首(其二)》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元好问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这首诗是诗人论诗绝句三十首的第二首。作于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诗人时年二十八岁。
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的创作纲领。诗歌仿效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的体裁,评论了自汉魏至唐宋的许多重要诗人和诗歌流派,提出了自己的文艺观点。他主张倡导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主张天然淳真,反对堆砌雕琢;提倡豪爽刚健,反对纤弱柔靡;重视独创精神。表彰了历代富有创新精神的诗人对我国诗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首诗讲的正是建安文学的风格。前两句:“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曹,曹植,他的诗歌雅好慷慨,笔力雄健;刻画工致,文采斐然。作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他的创作明显地改变了诗歌的面貌。刘,指刘桢,他的诗歌气势高峻,格调苍凉。后世以曹刘并称,钟嵘在诗品中称曹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赞刘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元好问举曹、刘二人作为建安诗歌作家的代表,用“坐啸虎生风”形容其诗风的刚健;而且认为四海之内,没有人可以同他们角逐。真是真知灼见、慧眼独具。后两句讲西晋诗人刘越石的诗歌创作。刘越石即刘琨,曾任并州刺史,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其诗忧国伤时,悲慨清拔,有建安气骨,所以,元好问举之以与曹植、刘桢鼎足。槊,即长矛;横槊,以示武将出身的诗人的英雄气概。元好问的灼见卓识受到后世评论家的赞赏。翁方纲说他:“论诗从建安七子说起,此真诗中疏凿手矣。”(石洲诗话)宗廷辅也说他:“越石苍浑,与先生合,且北人,故欲跻之建安之列。”(古今论诗绝句集注)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语),从那时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独立的地位,不再将它看作是经学的附庸、教化的工具。建安诗歌以风骨遒劲著称,它以充实的内容,丰沛的感情,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元好问早在八百余年之前即提出倡导建安风骨,实在是可贵的。
-
闹花丛 清本衙藏板本《闹花丛》扉页书影 清初姑苏痴情士序刊本《闹花丛》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一名《闹花丛快史》。四卷十二回。题“姑苏痴情士笔”,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初。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
-
辞赋·贾谊赋《鵩鸟赋》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 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 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 吉乎告
-
【名句】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语出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意思是说时间总在飞速流逝,不会等待人;碧海变为桑田,不过是一瞬间的事。形容社会变化又快又大。
-
韩愈 愈白尉迟生足下: 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
-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名篇。全诗描绘了登上幽州台,俯瞰群山和辽阔平原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独特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通过描绘壮美的自然景色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短暂有限的感慨,以及对永恒和不朽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在描绘自然景观上独具匠心,同时也表现出了文人对于人生与命运之间关系的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怀和精神追求。
-
董颖《薄媚》董 颖 董 颖 西子词 排遍第九 自笑平生,英气凌云,凛然万里宣威 ① 。那知此际。熊虎涂穷,来伴麋鹿卑栖。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争若都燔宝器 ② 。尽诛吾妻子。径将死战决雄雌。天意恐
-
曹雪芹巧骂富贵闲人曹雪芹是我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写的《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众人皆知,但有关曹雪芹放风筝的逸闻趣事未必
-
作品:爱莲说 简介本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
-
名言: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注释: 忧济: 此指关心。元元: 百姓。 句意: 圣人不谋求私利, 他们所关心的是百姓的疾苦。 出处: 唐·陈子昂《感遇》诗
-
楚关望秦国,相去千里余。州县勤王事,山河转使车。祖筵江上列,离恨别前书。愿及芳年赏,娇莺二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