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紫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元好问
金粉轻粘蝶翅匀,丹砂浓抹鹤翎新。
尽饶姚魏知名早,未放徐黄下笔亲。
映日定应珠有泪,凌波长恐袜生尘。
如何借得司花手,偏与人间作好春。
这是元好问紫牡丹三首中的第一首。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盛誉。据说我国古时牡丹品种极多,多至三、四百种。有黄、紫、红、白、绿诸色。单是紫色的就有魏家紫、紫绢、墨葵等数十种。元好问所咏的紫牡丹很象是名种“紫绢”。“紫绢”瓣薄如绢,色作紫红。元诗首联“金粉轻粘蝶翅匀,丹砂浓抹鹤翎新”,极似“紫绢”秀色。“蝶翅”,形容紫牡丹的花瓣薄如蝶翅,金粉轻沾。花瓣的颜色,又象是浓抹了丹砂的鹤翎一样洁雅清新。如此俊物,如此佳色,引出一番比照,几度遐想,引出诗人心旷神怡之余的甜滋滋的迷惘。
“尽饶姚魏知名早,未放徐黄下笔亲。”颔联以牡丹花的两个最名贵的品种作比,又以花鸟画的两位最著名的画家相衬,把紫牡丹的审美价值推向了极处。“姚魏”即姚黄、魏紫,古有“姚黄为花王,魏紫为花后”之说。“徐黄”即徐熙、黄筌,古有“黄家富贵,徐家野逸”之说。元好问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尽管“姚黄”、“魏紫”知名很早,但它们比起这株紫牡丹来却还是稍逊一筹。纵使徐熙、黄筌再生,也很难描摹出这株紫牡丹的风韵、神采。
颈联依诗人主体意识的感悟,以“定应”、“长恐”二语将紫牡丹置于拟想的自然景观的运动变幻之中,既照应首联对审美客体的静态观照,又为尾联“天问”式的结语做了铺垫。“映日定应珠有泪”,隐现着“紫牡丹”花含晓露、映日生辉的动人风采; “凌波长恐袜生尘”,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句,勾勒了“紫牡丹”轻盈欲飘的娇美姿态。
“如何借得司花手,偏与人间做好春。”尾联两句看似“疑问”句式,暗含“感叹”语意。因为花儿太美了,由花而装点的春色太令人陶醉了,使人感觉似乎非人间事,于是这种超乎人们寻常意识之外的美便引发了顺乎人们惯常思维的疑问:神奇的造化是如何借了司花之手,出乎寻常地给人间送来这般美妙的春花,使得人间饱餐秀色而忘忧的呢?
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赞元好问诗“构思窅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虽苏、陆亦不及也。”元好问的这首紫牡丹诗便体现了这种构思特点。首先是巧妙地转换审美观照角度,多层次地塑造审美客体形象。比如,首联做工笔式描摹,颔联转成比照式评价,颈联把动态勾勒寓于拟想之中,尾联又以疑问的方式表达了深情的感叹,从而使紫牡丹形象忽而拉近,忽而推远,忽而清晰可见,忽而扑朔迷离,造成了极富魅力的美感效果。同时,在角度的变换中又通过“轻粘”、“浓抹”、“尽饶”、“未效”、“定应”、“长恐”、“如何”、“偏与”等词语起承转合,表现了诗人跌宕起伏、富于韵律感的内在情势,增加了诗人向读者传递美感信息的力度。
-
国学名句“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出处和解释
【名句】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 语出汉代陆贾《新语·慎微》。对国家建立大功的人,一定要先在小范围内修养自己;使名声流传千古的人,一定先从一些细微的事情做起
-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作品赏析[注释](1)秋风引:即秋风曲。(2)萧萧:风声。(3)孤客:独自在外客居的人,此作者自指。[译文]秋风从何处吹来?萧萧之声送走雁群。清晨吹入
-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出处】唐李白《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 【意思】三川一带的叛军横行纷乱如麻,士族百姓纷纷南逃似混乱永嘉。只要起用隐居东山
-
石榴为石榴科落叶灌木,又名丹若、涂林,安石榴,原产于波斯一带,汉代时始传入我国。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石榴可分为花石榴和果石榴两类。花石榴,叶茂且花
-
[原文]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 (三家慆作滔,亦 我来自东, 作悠。) 零雨其濛。 (鲁濛作蒙。) 我东曰归, 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 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 (三家蠋作蜀。) 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
-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写江南初夏农村农事繁忙的景象。上二句写景。首句写山间原野草木繁盛,一片葱绿;河水充溢,日光倒映,一片白色。“绿”与“白”
-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论交但若
-
【原题】:严一飞惠余一唯图书赞其上甚佳石更名忠恕图置之座右以为居官奉母之亲再用眩字韵
-
胡学文的小说多写实而少抽象,多叙述而少描写,沉静、冷峻、孤绝,恰如寒冬决绝地挺立在广漠、苦寒的坝上草原上的一棵孤树。然而,当走近这
-
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 ① ,数也 ② 。人伦并处 ③ ,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 ④ ,皆有可也 ⑤ 。知愚同 ⑥ ;所可异也,知愚分。 势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