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行前集序》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苏轼文集
精妙的艺术作品,总是令人惊羡的:一片美好的风景,一缕婉转的天籁,一段难以名状的情愫,似乎都在刹那间,从艺术家的笔底,梦幻般地显现了———恰如迷蒙的烟波上,突然显现的葱郁缥缈的“海市”!
艺术创造的这一奇妙境界,往往引发人们神秘的猜想:艺术家仿佛是凭借于苦思冥索和突然获得的启示,从事创作的———在艺术家的心灵中,难道真的居住着一位不常显形的可爱“缪斯”(艺术女神)?
曾经创造了“凌空如天马,游戏如飞仙,风流儒雅,无入不得”的奇妙诗作的苏轼,则以“南行”途中的斐然收获,告诉了人们一个与此完全不同的体验。
嘉祐四年(1059)十月,早已考取进士的苏轼兄弟,随同父亲一起赴京受职。由于心境畅悦,又不急于赶路,他们出眉山,经嘉州,江行“适楚”(江陵),有机会饱览了沿途江山的秀奇清美之景。而且舟行闲暇,“博弈饮酒”,父子唱和,留下了近百篇诗作———这就是苏轼在江陵驿站编成的南行集之由来。
苏东坡虽然才气横溢,但正如他兄弟苏辙所说:“其居家所与游者,不 过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上枢密韩太尉书)所以,早年居家虽“为文至多”,实无磊落壮奇之作传世。
这一次却不同了———一叶轻舟驰行于三峡奇境之中,两岸有望不尽的“山川之秀美”,沿途更有“贤人君子”的许多“遗迹”可供留连;至于异乡民间的“朴陋”风俗,更激发起这位年轻诗人多少感触和奇思!一篇篇浸染着山水灵气、夹带着峰矗浪奔之势的诗作,由此在苏轼“谈笑之间”挥洒而出。如被后世诗论家赞为“刻意锻炼,语皆警峭”的入峡,“波澜壮阔,繁而不沓”的巫山(纪昀语),以及“岩壑高卑,人物错杂,大处浩渺,细处纤微,无所不尽,可敌一幅王维江干初雪图”(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的江上值雪等等,无不作于这“南行”期间。
在总结“南行”收获时,苏轼提出了有关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论断:艺术创造有赖于丰富的生活感受的触发。当这种感受为“耳目之所接”,而“杂然有触于中(心)”的时候,便是艺术家的创造奇气勃郁而兴的重要契机。这时,优秀作品的诞生,便不以艺术家主观的意志为转移了———它正如“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一样,当其“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
苏轼的这一见解,虽然并非首创(欧阳修曾经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但毕竟是灿烂的!因为它来自于“南行”途中活泼泼的创作体验,不仅推翻了那种视艺术创作为有某种神灵启示的荒谬猜想,也推翻了那种以为只要呆在书斋斗室苦思冥索,“勉强”为文,就可以产生伟大艺术的天真想法。———不!艺术创作纵然离不开一定的资质和秉赋,纵然不排除坚毅不懈的“为文”技巧的训练,但仅仅具备这些,就“勉强”为之,是不会有多少收获的。因为它缺少了激发艺术创造力勃然“外见”的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气象缤纷的外部世界及艺术家对它的新鲜活跃的感受。
有趣的是,几乎在此同期,苏轼的兄弟苏辙,也得到了同样的认识。当他在赴京途中,“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以及“至京师”“而后知天下之巨丽”之际,终于领悟了孟子、太史公何以能有瑰玮之文惊动天地的道理:“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气”,不正是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感受在艺术家心灵中突然激起的创造意气么?倘若没有丰富的生活感受在胸中磅礴奔突,又何能“溢乎其貌”而“见(现)乎其文”?明白了这一点,人们也便懂得:唐代书法家张旭,何以见公孙大娘剑器之舞,而悟得了奇妙的笔法;而大画家吴道子又何以于“画笔久废”、受请绘画天宫寺“鬼神数壁”之前,偏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终于“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了。
这样看来,苏轼的这次“南行”实在太重要了———诗歌创作的实践,所带来的理论上的豁然贯通,遥遥地指引着他,从此从书斋斗室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而进入了艺术创造的全新天地!
-
夫妇之忍第九十三夫妇之忍第九十三 正家之道,始于夫妇。上承祭祀,下养父母。唯夫义而妇顺,乃起家而裕厚。《诗》有仳离之戒,《易》有
-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上左医右殳下石}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
-
楚归晋知罃楚归晋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 【题解】 公元前597年,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最后楚胜而晋败。楚国活捉晋国大夫知罃,
-
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花林好住莫憔悴,春至但知依旧春。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该情诗名句来自:柳永《蝶恋花》 【诗文】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
-
《述酒》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刘裕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为了避祸,陶渊明把这首诗写得十分隐晦
-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
这是一首思乡诗。诗的一开头,即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时令及离家的时日。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入春才七日”好像诗人
-
《赠汪伦》是这样得来的唐朝有个叫汪伦的人。他曾担任泾县县令,平日里,他很喜欢喝酒,卸任之后,由于他十分留恋桃花潭,于是,他特地将自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描写离别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离别的诗句古诗,描写离别的古诗词,关于离别的古诗~。离别的诗句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2、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与君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