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原湘《西陵峡》
孙原湘西陵峡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孙原湘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碧从帆底尽,楚云青向橹前来。
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
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作者是袁枚弟子。这首纪游之作就在描绘西陵峡奇险风光时,很好地表现了履险行舟时的心情变化。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峡内险滩密布,稍一不慎,便舟碎人亡。首联由此落笔: 行舟才斗败一个险滩,又一滩催人应战,如此而行,一日之中不下几百回。一个“催”字来得有力量。它渲染了一种紧逼之势。“催”的主格是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险滩,象青滩、泄滩、崆岭滩等等。它们催逼着驾舟人与舟中客动员起应付险情的紧张的情感态度,而不得有瞬间的放松。这就把险滩摆在主动与挑战的位置,而舟人船客则被迫迎斗; 险滩激流对舟中人的压迫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畏惧、紧张情绪揭示出来了。对这种压迫感和紧张恐畏情绪起强调作用的是“一日” 与 “几百” (即时间之短暂与次数之频繁)的悬殊对比。它通过险情迭出、危势频来的次数与次数间隔时间的短促,来强化舟中人迎斗险情而无喘息之机的负重感。
首联偏重写险滩给舟中人的逼迫感,颈联转写舟中人用诗的眼光看江岸景致,调子稍稍舒缓: 行舟溯江而上,古楚地面的绿野碧树不断在身后消失,峡江上下的青青云气迎面飞来。其中一个“尽”字一个“来”字暗处传神,值得玩味。表面看去只在写舟船行进的动感,实则“尽”有“历尽风险、险掷身后”之义; 加上两句体现的舒缓的调子,就蕴含了百里行舟,百里险情,却一路行来,履险而安的情感;表明诗人已从险情的逼迫感中走脱出来,以优胜者的身份和心境面对他的环境了。
首联通过舟中人对险滩的恐畏感来写西陵峡之险,到了颈联则正写此险: 山峡的断壁阻拦江水江风,遂使风常怒号水似奔雷; 江两岸的峰岩遮障阳光,致令云笼峡谷雾锁江面。峭石、湍流、怒风、迷雾,合起来可以毫不费力地毁灭行舟,对于舟中人来说,真有“险绝”之感。尾联开始了转化: 这最险恶的地方不就是最奇绝的境界,既然带着壮心来游,又何必因险而胆寒心怯?! 诗人履险而游的豪壮情怀与理性意志战胜了险峡行舟的恐畏之感,惊涛飞溅的险恶环境成了奇绝的欣赏对象。全诗的结束出现了情感升华运动: 恐畏、受压感一变而为豪壮、崇高感。
-
凉月满天·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孤独的人,不足以妄议红尘凉月满天五年前,我想的是:哎呀,我是一个孤独的人。秋天里落叶翻飞,我想一个人独步
-
寄语竹林社友,同书桂籍天伦。王郎独为鬼录,世间无此玉人。 作品赏析【原题】:次韵刘景文送钱蒙仲三首其一谁识天闲老骥途。送尽青云九子,归去扁舟五湖。
-
玉管朱弦莫急催,容听歌送十分杯。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开。
-
《天问》是屈原的第二首长篇诗歌杰作
-
笙歌登画船,十日清明前。山秀白云腻,溪光红粉鲜。欲开未开花,半阴半晴天。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
-
《有寄》是南唐杜牧的一首抒怀之作,以下是该诗的原文、赏析和解读。 原文: 南国有佳丽,北客恋长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有寄》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展示了诗人对长安和它壮丽景观的迷恋之情。诗中描绘了南国美丽的佳人与北方客人对长安的留恋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对人生追求的渴望。 首句“南国有佳丽,北客恋长安”一开篇就展示了南国美丽佳人和北客对长安的
-
明明德 本章朱本称“传之首章,释明明德”。此章以下均被朱熹称为“传”。所谓“明明德”,就是从自知之明做起,修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将
-
古文观止·国语·申胥谏许越成 吴王夫差乃告诸
-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作品赏析①洗然:诗人之弟。②共有:一作“昔有”。□[脊鸟]□[令鸟]:又作脊令,《诗·小雅·常棣
-
高马勿唾面,长鱼无损鳞。辱马马毛焦,困鱼鱼有神。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荡荡万斛船,影若扬白虹。起樯必椎牛,挂席集众功。自非风动天,莫置大水中。烈士恶多门,小人自同调。名利苟可取,杀身傍权要。何当官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