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颖《江上》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荫系钓舟。
作者紧扣诗题,一开始即纯写江上之景,尺幅万里,展示出一个无限寥廓的空间。“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这是富于季节性的大江奇景,在整个画面中都浸透着秋意。澄波万里的长江,渺渺茫茫,连接着漫漫潇洒冷落的秋色,清冷深远的天幕,明净如洗,水随天去。整个世界,在秋色中仿佛变得简练透明,因而视野所及之空间,便是那样的深遽、遥远,那样使人感到明净如鉴。一双白鸥正从这明净的空间中划过,那飘然的姿态,像是纷纷扬扬的雪花一般。在这幅巨画之中,色彩显得格外淡雅,线条也异常简练,没有过多地渲染和描绘,只剩下能够突出大江秋色的几个典型特征。
后面两句是即景而写人。“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荫系钓舟。”寥廓的秋意荡涤着作者的情感,同时作者也有意识地从秋色无限中寻找着感情的寄慰,自然的坦诚必然激起人的淳真,升华出一种回归自然的意念。因而作者禁不住地以手抚摸江岸的柳树,借以表达意愿。摩挲,是抚摸的意思。江畔沙边,杨柳数尺,日日伴随大江,伴随着整个自然,这正是作者内心所向往的,所以他要对柳讲了:“待汝成荫系钓舟。”此时正是秋天,柳叶早巳在秋风中飘落,寒江渺渺,作者谓柳“待汝成荫”,这正是与柳相约,届时在此垂钓。
这首诗在写法上很别致,前两句虽写得极开阔,但仍只是静态状写,作者似乎是要借这种纯客观性的静态描写,去突出江天的清静与秋意的无穷,它带有以自然来强化意念的作用。后两句写人,则由静入动,由宏阔而渐细微。以手抚柳,这中间自然含有不尽的意味,而及与柳相约“待汝成荫”,则更深一步。本来人与自然还属分立状态,至此则进而融汇,形成了直接的对话,所以以汝呼柳,实可看作是由静态观望直至自然融入的一种表现,其妙处不可与言。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知识测查,内容包括古诗文知识测试,古诗文知识测试,古诗文知识测试。1.石灰 2.鸡1.道是无晴却有晴 2.旧时王谢堂前燕 3.浪淘风簸自天涯 4.鸡声茅店月 5.也傍桑阴学种瓜 6.不拘一格降人才 7.
-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
水南水北雪纷纷,雪里欢游莫厌频。日日暗来唯老病,年年少去是交亲。碧毡帐暖梅花湿,红燎炉香竹叶春。今日邹枚俱在洛,梁园置酒召何人。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洛下雪中,频与刘李二宾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书
-
《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南渡以前,李清照的生活是很幸
-
(下坤上艮) 《剥》:不利有攸往。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初六:剥
-
原刻本封面题签为《工程做法则例》,但版口中缝上只刻“工程做法”四字,故有的称它为《工程做法》;又因本书由工部颁发,有的称它为《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清政府为管理坛庙、宫殿、王府、仓库、城垣建筑等纂修颁发
-
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不是风光如画的海南岛,也不是炎热潮湿的西双版纳,更不是赤热难耐的火鲁岛,抑或骄阳似火的撒哈拉大沙漠,而是母亲的心
-
欧阳修 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 此诗写作年月不可考。据推测,可能是明道二年(1033)至景祐三年(1036)间的作品。当时诗人为亲友死丧、政途多舛而往返奔波,其沉重的心情与
-
宋词典故·岂其卿 【出典】 汉·扬雄《法言·问神》:“或曰: ‘君子病没世而无名,盍势诸名卿,可几也。’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赵、楚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乎成名?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
-
病人食雉肉喻 【原文】 昔有一人,病患委笃[1],良医占之,云:“须恒食一种雉肉,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2]得一雉[3],食之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