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南渡以前,李清照的生活是很幸福的。父亲的溺爱、婚姻的美满、良好的教育、过人的才华,她称得上是天之娇女。如果说也有一点点愁,则是“薄雾浓云愁永昼”,“浓睡不消残酒”所引起的少妇的慵懒、伤春的情怀,还有就是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暂时分别的“闲愁”。
据伊士珍琅嬛记载,李清照和赵明诚新婚不久,赵明诚就“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这就是一首相思之作,词句也如李清照一贯的通俗简约风格。
“红藕香残玉簟秋”,点明时间是初秋。红藕就是荷花,“玉簟秋”的“秋”字,就是“凉”的意思。初秋天气,睡在竹席上,微微有一点凉意了。“罗裳”两句,正说明虽然思念丈夫,但并非生离死别那么严重,只是“独”字透露出一点淡淡的孤独之感。“云中谁寄锦书来”,是因“雁字回时”引起的联想。大雁飞行时,或排成“一”字形,或排成“人”字形,合起来就是“一人”,所以人们常常会引发对离别亲人的思念。清代有一个叫方玉坤的女子,嫁给了湖南人丁筱舸,住在北京。后来丁筱舸回家乡去了,方玉坤思念丈夫,就写了一首白话诗寄给丁筱舸。诗是这样写的:
叮咛嘱咐南飞雁,到衡阳,与侬代笔,行些方便。不请你报平安,不请你诉饥寒,寥寥数笔莫辞难,只写个“一”“人”两字碧云端,高叫客心酸,高叫客心酸。万一阿郎出见,要齐齐整整仔细让他看。
据说丁筱舸看了这首诗后,就回北京与她团聚了。
大雁引起人们的另一个联想,是书信,来自于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是耳熟能详的。所以词人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发问。
下片仍写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是作者埋怨花和水自顾飘零流淌,不理解自己的相思之苦。有人解释说“花自飘零”是自比落花,情意缠绵;“水自流”是微嗔丈夫的忍心远行。如此解诗,无异瞎子摸象。
词的结尾很有意味。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设想丈夫和自己一样,也因“相思”而同为“闲愁”所困。“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极有韵致。句子是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化出的,但比范词更好。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说:“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类易安而小逊之。”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也说:“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善盗矣。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可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所言极是。
-
古文·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
-
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
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碇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洞庭烟”、“灯火青荧”,形象、色彩都有如绘画,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及构筑意境的纯熟能力。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
-
【原题】:江上樱桃甚盛而予寓所无有忽苏城友人惠一大盒故赋此
-
【注释】 选自清·王士禛《池北偶谈》。 兴会:指诗人情感兴致爆发的一种冲动,是创作的有效契机与形象思维极为活跃的阶段,其中包含着把感受表现为形象的创作灵感。表面上看,“兴会”似乎是不期而至,偶然“情来
-
国学名句“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出处和解释
【名句】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语出《荀子·修身》。只要喜爱好的品德没有满足,接受规劝而能警诫自己,就一定会进步。厌:满足。谏:规劝。
-
在外交斗争中,采取或联合或对抗、或拉拢或分化等不同方法,以变换各种手段来达到政治军事目的。 战国时期,七雄争夺天下,角逐于中原地区,连年发生战争。各国为了保持自己战略对策的正确,到处搜罗人才。这样,为
-
舞靴应任闲人看,笑脸还须待我开。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
-
一张机,采桑陌上试春衣。风晴日暖慵无力,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 二张机,行人立马意迟迟。深心未忍轻分付,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 三张机,吴蚕已老燕雏飞。东风宴罢长洲苑,轻绡催趁,馆
-
诏书行捧缕金笺,乐府应歌相府莲。莫忘今年花发处,西湖西畔北山前。 作品赏析【原题】: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於北山下,作一绝持献沈,既见和,又别作一首,因用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