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词二首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悲者,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情调。古代文士尤其是失意于仕途的文士,对萧瑟秋风是异常敏感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江淹休上人怨别),“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苏汾上惊秋),咏秋名句俯拾即是。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身处贬所,听寒蝉噪鸣,看朔雁南飞,对秋的感触可谓至深至切,“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但他一返传统的悲秋情调,萧条寂寥的秋风秋色,在他的笔下变成一首首激越高昂的秋歌。秋词二首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第一首首句写前人对于秋天的感想,次句写自己对秋天的独特的看法,对照强烈而出语平淡。三、四句突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将秋高气爽的景色与自己充满诗意的情怀融合在一起。秋色之宜人,可写的当然很多,但诗中只突出晴朗一点,而又具体地以鹤飞之冲霄将诗情之旷远极其形象地表达出来。语言明快,笔力雄健。秋相对于春来说确实是寂寞的,悲秋使人想到的多是寒蝉朔雁,但矫健凌厉的鹤冲破肃杀的秋风,在碧空如洗的天空振翅高举,排云直上,这独特的秋的生机不令人振奋吗?这是诗人独有的艺术形象,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处困顿而志弥坚,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两首秋词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秋与春相对应来描写。两首既可独立成章,又互为补充。前者重在写秋气,后者重在写秋色;前者意在言志,后者意在冶情。第二首前二句勾勒秋天景色,寥廓江天,山明水净,霜重叶红。第二句“数树深红出浅黄”与第一首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用的是同一手法,“风飒飒兮木萧萧”,秋风渐起,草木枯黄,但有数株红叶点缀其间,霜重色愈浓,显示出秋的品格。一鹤排云与数树深红都是诗人寄情寄意之所在。三、四句写秋景的清肃,以春色的艳丽相反衬。刘禹锡在另一首始闻秋风中有这样的诗句:“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阳台。”这与“试上高楼清入骨”一意,表现了诗人对秋容如洗、天地澄净的肃敬之情。秋色的清明、沉着和肃然,哪里象浓装艳着的春光,让人浮华、轻狂!这里暗用拟人手法来写春光,形象生动。
两首诗表面上是写景,实质是抒情。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包含有深刻的哲学意蕴,给人以秋的独特美感享受,更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使人心神激荡,襟怀开旷。
-
名言: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注释: 罢(pi): 疲弱无能。知: 通“智”, 有智慧, 聪明。博: 渊博。浅: 浅陋。粹: 精粹。杂: 芜杂。 句意: 作为君子, 自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③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④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⑤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⑥ 参差
-
南台创作年表◎郭彩娟 郎伟1981年6月,在《朔方》第6期发表短篇小说《曹家凹的“总统”》。1982年10月,在《朔方》第10期发表短篇小说《城
-
晓抵九江作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鼾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
-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梦想与志向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抒发理想志向的诗句,关于理想抱负的诗句,关于梦想的诗句古诗。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一句出自《诗经·小雅·斯干》的名句。它形象地表达了深厚的情谊与无私的友爱。注释中解释了句子的含义,并提供了一种译文,直白地表达了句子的意思。读到这句话,我不禁陷入沉思。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无私的友爱似乎变得如此稀缺,而这句古诗词却让我深感温暖与感动。同时,也给了我一个思考,是否我们可以秉持着相互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去待人,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此来提升整个社会的友爱与和谐。
-
九日宴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
-
古文·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靡靡江蓠草,熠熠生河侧。 皎皎彼姝女,阿那当轩织。 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 良人游不归,偏栖独只翼。 空房来悲风,中夜起叹息。 《拟青青河畔草》是一首思妇诗。这首诗以春光明媚、草木茂盛的季节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