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幸蜀回至剑门》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李隆基幸蜀回至剑门
李隆基
剑阁横空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玄宗天宝十五年,因安禄山叛乱,长安陷落,玄宗逃亡蜀地,次年长安收复,肃宗李亨迎接他回京,当车至剑门,这位有过之君,望着青山红石,联想败亡之事,顿生感慨,对左右侍臣说:“剑阁天险若此,自古及今,败亡相继,岂非在德不在险邪?”因作此诗志感。
“剑阁横空峻”,剑阁,又称剑门关,是四川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诗之开首,便以“横空”一词极言剑阁横悬于半山、高险无比。行于剑阁之上,远望,但见“翠屏千仞合”,千岭万峰高耸笔立,延绵相续,其上翠木葱笼,宛若一面面屏风,遮天蔽日。近看,则见“丹嶂五丁开”。五丁,指五力士,相传秦惠王欲伐蜀,不识道,知蜀王性贪而好色,乃赠之以金牛 (置黄金于尾下,诡称能粪金) 及美女五人。蜀王信而不疑,派五力士往接。力士逢山开路,遇水造桥,在千仞峭壁之间开出了一条通往秦地的红石山道。行于这条横空逶迤于翠壁之间的红石山路上,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该会有怎样的感觉呢?“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车马行进在山道上,旌旗被层层的灌木丛林环绕遮蔽,时隐时现; 行云冉冉如飞仙轻袖拂马。人行其上,大有惴惴若惊、飘飘欲仙之感。这两句诗,前一句主要写山路绵延之曲而长,后一句则表明山路横空及云之高而险。“萦旗转”“拂马来”写得颇有动感,让人似乎能想见一队人马于险阁之上行进之景态。面对剑阁天险之景,作者,这位惊魂初定的败亡之君不由得联想到“兴实在德,险亦难恃” (晋朝张载剑阁铭) 的道理。“乘时方在德”,国家的兴盛强大不是靠天然险阻,而在于道德教化。虽然从惨痛的教训中悟出了这个道理,然而面对迎觐的臣子,这位有过之君也只好把自己的愧悔,掩饰在“嗟尔勒铭才”这句对平定祸患的功臣们的赞美声中了。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讲,不过是君主志感之作,但其中对山景的描绘却有可赏之处。诗人抓住山色的特点,采用红、绿两种对比度极高的色彩来浓笔渲染,千仞苍翠山屏,一条丹红色的山路婉绕其间,极其醒目、鲜明。如果说这两句是通过色彩直接描写山色之美,那么接下来的两句“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则是曲笔道来,写山行之人,而现山景之美。车马行于山道,左行右转,被层层灌木环绕遮蔽,则可想见山上树木之茂盛昌荣,山路之宛曲绵长; 天上的行云飘飘冉冉,拂人而来,骑于马上,似伸手可摘,则可想见山岭极高,几入云天。这通过想象而显现的山景就会更耐人玩味。面对山峻如此,山美如斯,作为败亡之君的唐玄宗,有感而发,也是自然不过的了。
-
《踏莎行》,调名取自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曹冠词名之为《喜朝天》,赵长卿词则名之《柳长春》。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张抡这首《踏莎行》上片写秋天山景,下片写仲秋赏月。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第一句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品赏析【注解】: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韵译
-
烈祖 作者: 高华 【本书体例】
-
湘灵是神话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曾以《湘夫人》为题写过她们。这时的鲁迅,同当年的屈原有相似的悲愤心情,这时的中国也同当年楚国一样的黑暗和腐败,因此,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诗歌大多跟《离骚》同调。如《送O.E.君携兰归国》中的“椒焚桂折佳人老”
-
古文·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某启(1):昨日蒙教(
-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别亲送友·直抒
-
古代名句“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注释与译文
【名句】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注释与译文]出身豪门的权贵们虽然自以为高贵,但我把他们看得象尘土一样;出身寒微、身居下位的人虽然自以为卑贱,但在我看来却有千钧重的份量。钧,古
-
作者: 张俊山
-
弟子敬师之道,问未终而对,不敬其所问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弟子敬师之道,问未终而对,不敬其所问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一作亦?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