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知了世界》全文、注释和赏析
中国的学者们,多以为各种智识,一定出于圣贤,或者至少是学者之口;连火和草药的发明应用,也和民众无缘,全由古圣王一手包办:燧人氏,神农氏。所以,有人以为 “一若各种智识,必出诸动物之口,斯亦奇矣”,是毫不足奇的。
况且,“出诸动物之口”的智识,在我们中国,也常常不是真智识。天气热得要命,窗门都打开了,装着无线电播音机的人家,便都把音波放到街头,“与民同乐”。咿咿唉唉,唱呀唱呀。外国我不知道,中国的播音,竟是从早到夜,都有戏唱的,它一会儿尖,一会儿沙,只要你愿意,简直能够使你耳根没有一刻清净。同时开了风扇,吃着冰淇淋,不但和“水位大涨”“旱象已成”之处毫不相干,就是和窗外流着油汗,整天在挣扎过活的人们的地方,也完全是两个世界。
我在咿咿唉唉的曼声高唱中,忽然记得了法国诗人拉芳丁的有名的寓言:知了和蚂蚁。也是这样的火一般的太阳的夏天,蚂蚁在地面上辛辛苦苦地作工,知了却在枝头高吟,一面还笑蚂蚁俗。然而秋风来了,凉森森的一天比一天凉,这时知了无衣无食,变了小瘪三,却给早有准备的蚂蚁教训了一顿。这是我在小学校“受教育”的时候,先生讲给我听的。我那时好像很感动,至今有时还记得。
但是,虽然记得,却又因了“毕业即失业”的教训,意见和蚂蚁已经很不同。秋风是不久就来的,也自然一天凉比一天,然而那时无衣无食的,恐怕倒正是现在的流着油汗的人们;洋房的周围固然静寂了,但那是关紧了窗门,连音波一同留住了火炉的暖气,遥想那里面,大约总依旧是咿咿唉唉,谢谢毛毛雨。
“出诸动物之口”的智识,在我们中国岂不是往往不适用的么?
中国自有中国的圣贤和学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去声)人,治人者食于人”,说得多么简截明白。如果先生早将这教给我,我也不至于有上面的那些感想,多费纸笔了。这也就是中国人非读中国古书不可的一个好证据罢。
七月八日。
【析】 1934年前后,在国民党当局推动下,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复古主义思潮。汪懋祖就是这潮流中的一个重要的吹鼓手。他在这年6月21日申报上发表中小学文言运动一文,鼓吹中小学生尊孔读经和课文改用文言,极尽复古宣传之能事。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国语新读本中选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三只小松鼠加以嘲弄讽刺,他说: “一若各种智识,必出诸动物之口,斯亦奇矣。”借小动物之口传播各识哲理,是寓言中一种常用的手法,而汪懋祖的攻击嘲弄,不仅仅是暴露了他的无知,而更重要的则显示了他的坚持复古主义立场的顽固态度。
文章一开始,即指出:“中国的学者们,多以为各种智识,一定出于圣贤,或者至少是学者之口”,知识出于下等人之口尚不承认,无怪“各种智识,必出诸动物之口”,感到“斯亦奇矣”,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汪懋祖正是“以为各种智识,一定出于圣贤,或者至少是学者之口” 的学者中的一个。这就指出他是站在正统的、唯心主义的知识观立场上来说话的。然后退一步说,“况且,‘出诸动物之口’的智识,在我们中国,也常常不是真智识。”外国寓言作家寓言中所传播的那种平等自由的知识,与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是不相符合的。鲁迅举出数例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的可靠。“装着无线电播音机的人家”,“开了风扇,吃着冰淇淋”的人,和现实社会中的天灾人患“毫不相干”,“和窗外流着油汗,整天在挣扎过活的人们的地方,也完全是两个世界。”这是对中国社会贫富对立现象的写实,然后由此引发作者的感慨与议论。鲁迅从拉·封丹(拉芳丁)的另一著名寓言知了和蚂蚁入手。这篇寓言说的是夏天,“在枝头高吟”的知了,嘲笑“辛辛苦苦地作工”的蚂蚁;而到了秋天,懒惰的“知了无衣无食”,被勤劳的“早有准备的蚂蚁教训了一顿”。这个寓言故事告诉读者的知识是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丰衣足食。但是,鲁迅从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出发,指出这种知识,不合于中国的社会,因而“不是真智识”。因此,鲁迅说 “因了 ‘毕业即失业’的教训,意见和蚂蚁已经很不同。秋风是不久就来的,也自然一天凉比一天,然而那时无衣无食的,恐怕倒正是现在的流着油汗的人们”,而有钱人,都恐怕正守着暖气,听着谢谢毛毛雨之类的靡靡之音!然后归结一句,“‘出诸动物之口’的智识,在我们中国岂不是往往不适用的么?”
结尾一段,回归本题,深入一层地讲,既然这种知识不合于中国的实际,那么什么知识才适于中国的状况呢?“中国自有中国的圣贤和学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去声)人,治人者食于人”,这就是中国圣贤和学者所传播和宣扬的知识,也就是适于统治阶级的需要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鲁迅感叹一句,“说得多么简截明白。如果先生早将这教给我,我也不至于有上面的那些感想,多费纸笔了。这也就是中国人非读中国古书不可的一个好证据罢。”这就针对汪懋祖提倡的中小学文言运动一文,揭出了30年代国民党政府提倡推行的尊孔读经的复古主义运动的实质: 是在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实施封建主义的奴化教育。其目的,正在于维护其“治人”“食于人”的统治地位。
文章批判复古主义思潮,但文中着墨却不多。开头点出汪懋祖的言论,却不作正面驳斥,而采用退一步而击之的杂文手法。先承认“出诸动物之口的智识”,“常常不是真智识”,再引寓言知了和蚂蚁和现实中国社会的真实现状作对比,益发证明“出诸动物之口的智识”,不合于中国国情。然后一个突转,由此结论反向引申,说“中国自有中国的圣贤和学者”,他们的智识才合于中国的国情,那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由此,把锋芒指向了复古主义运动,可谓旁敲侧击,偏锋突出给论敌一个骤不及防的打击。
反语运用,是知了世界的明显特点。如以赞赏的口吻,说中国的圣贤和学者们的智识,“说得多么简截明白……这也就是中国人非读中国古书不可的一个好证据罢。”正话反说,嘲讽寓于其中,在嘲讽中揭露其实质。
文章似乎随意而谈,结构似乎松散,但读完全篇,方觉作者在看似漫不经意的随谈中寓入揭露之意,似散似聚,灵活多变,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体会出战斗的锋芒。这种特点,也是鲁迅杂文所独具的。
字数:2479 闻欣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701-702页.
-
【5413】权力精英(〔美〕C 赖特·米尔斯著,尹宏毅、法磊译,新华出版社,30万字,2017年1月第1版,59元)△15章:上流阶层、地方社会、大
-
(解题) 本篇命题取首句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 中的二字,虽非句首的二字,亦当视为相同。本题的特点在于本篇内容正讨论这一问题。 主旨在于论定世俗之乐非是乐,得来至苦。忧乐各自不同,无为方是乐,各适其适
-
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
《在上能尊师,以教人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评析】 杜荀鹤诗词,出自 《赠质上人》。 附原诗: 枯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质上人是位出家高僧。平时,他不是打坐参禅,就是出外云游,一副出家人的本色。作为
-
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②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③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④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⑤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 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 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 原属平卢、范阳、河
-
五年职翰林,四年莅浔阳。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宫郎。二年直纶阁,三年刺史堂。凡此十五载,有诗千余章。境兴周万象,土风备四方。独无洛中作,能不心悢悢。今为春宫长,始来游此乡。徘徊伊涧上,睥睨嵩少傍。遇物辄一
-
《君子尚德,小人尚力;尚德树恩,尚力树敌.》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君子尚德,小人尚力;尚德树恩,尚力树敌。》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邵雍《君子吟》,重道立德类名言句子
-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出处】唐李白《 乌栖曲 》。 【意思】宫中铜壶里的水越漏越多,银 箭的刻度也随之越升越高。起身望月,明月早已坠入江中。淡淡的描 摹,暗藏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