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注释】
选自清·袁枚随园诗话。
朴:质朴、自然。
巧:雕琢精美。
【赏析】
袁枚以“性灵说”论诗,把抒写思想感情放在首位。他从真实、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认为诗是写给人看的,是诗人与读者交流感情的工具,因此决不能走晦涩一路:“凡诗之称绝调者,其辞必不拗。”另一方面,他也反对直率浅露地言情。他认为诗虽以抒情为主,但感情不宜用概念化的语言直接抒发,主张由藻饰而达到自然之美:“熊掌豹胎,食之至尊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随园诗话)他强调指出:
“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意思说:诗歌以朴素为美,不宜讲究技巧,然而必须是大技巧中的朴素;诗歌以清淡为美,不宜过多修饰,然而必须是修饰后的清淡。
如何达到“大巧之朴”和“浓后之淡”呢?袁枚认为,诗人须由功力、磨炼而达到平淡、自然,他说:“明珠非白,精金非黄,美人当前,烂如朝阳。 虽抱仙骨,亦由严妆,匪沐何洁,非熏何香。西施蓬发,终竟不臧。若非华羽,曷别凤凰。”(续诗品·振采)同时要求在具体表达时,必须做到委婉曲折,所以又提出做诗要“曲”:“盖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如此,便可以使诗歌创作既极人工,又自然流美,曲折多姿,写得“大巧若拙”,从而达到“大巧之朴”,“大巧若拙,而于诗文之道尽矣”。
“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是袁枚对诗歌艺术形式的辩证要求。他说:“余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这是作者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实践“大巧之朴”的艺术主张。这里,“精深”,指锤炼深邃、隽永的主题;“平淡”,指在诗的形象语言上,要求鲜明、完整、贴切、浅显。同时,透过诗中的形象、语言,又能让人体会到深广的主题意义。这就有别于公安派的“信心而言,寄口于腕”的主张,对于提高诗歌创作的艺术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
古埃及诗歌 我们不完全了解古代埃及的诗律,因
-
《声无哀乐论》是三国魏末音乐美学论著。该文存《嵇康集》全卷的第5卷。《嵇康集》现有鲁迅校本(据明吴宽丛书堂藏钞校本而校以各本)、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以明黄省曾嘉靖乙酉年仿宋刻本为底本而以别本及诸书引
-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
-
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原文】 譬如有蛇,尾与头言:“我应在前。”头语尾言:“我恒[1]在前,何以卒尔?”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
-
《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可以任得事?老当益壮,贫且益坚,是立志之说
《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可以任得事?老当益壮,贫且益坚,是立志之说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
-
《念奴娇 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①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②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③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④ 短
-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
-
曹学佺:春风楼记 曹学佺夫山诎水赢,则能荡之而来;壑深舟固,则或负之而去;故楼居为仙人之所好,而水上为智者之至乐也。余今年客居豫章,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出处】唐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 【意思】密林幽暗,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他奋臂拉开了强弓!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
-
孔子曰:“未能事 ① 人,焉 ② 能事鬼?……未知 ③ 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十二) 注释 ①事:侍奉。②焉:哪,怎么。③知:明白。 【译文】 孔子说:“不能侍奉人,哪能侍奉鬼?没有明白生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