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听松图》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沈周
风送涛声带草香,溪山深处任疏狂。
放开双眼乾坤外,看遍浮云空自忙。
【评说】
本诗选自石渠宝笈初编卷三九。
画家于自题诗外,还有题语,云:“辛酉暮秋画并题,长洲沈周。”辛酉,乃是弘治十四年(1501),时沈周七十五岁。人到老迈唯求静,沈周这幅画、这首诗都表现出隐逸幽居、听松吟月的意趣,处处流露出他的超脱尘俗、追求闲静的心境。
题诗从画题上的“听”字落笔。首句“风送涛声”直叩画题,写尽题意。风吹松树而作声,声大而成涛,松涛声又靠着劲风传送,诗人才能听到。首句妙在“带草香”三字上,“风送涛声”,是靠听觉器官感知的;“草香”是靠嗅觉器官感知的。传送涛声和草香的是风,感知松涛声和草香味的主体是人,两种感知同时作用于人体,就产生“通感”现象,诗人便采用“通感”的艺术表现技巧,巧妙地描绘听松图的艺术效应。诗的第二句,转而写人,写画家自己在静谧深山里随任自然的疏狂性情。第三句写到诗人在深山所见的景物,放开眼界看去,深山里、天地外,处处景物都是幽深、寂静的,深山的物境与画家好静的心境十分契合,真正达到“心远物皆静”(沈周自题幽居图)的境界。但是,在“物皆静”的境界里,却有白云忙忙碌碌,飘浮不定。从好静人的眼中看出,从静谧环境的烘托下,“看遍浮云空自忙”,这一结句正以动态的白云反衬环境之静和诗人心境之静。这种艺术意想,与沈周的题云山图二首:“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同出一辙。
-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出处】唐.戴叔伦《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 【意思】秋天夜的皎月又变得圆满,清光照耀着宫殿千重万重。不料江南故人能欢聚一堂;惊喜反而怀疑在梦里
-
(明)谢士元 地轴分明载六鳌①,昔人城此岂知劳②。 北兵仰视规模壮③,南斗平临地利高④。 余玠经营心不死⑤,王坚战守计徒劳⑥。 百年俯仰成古今, 满目寒云半野蒿。 【题解】 钓鱼城在合川县东5公里钓鱼
-
[宋]陈师道触寒历险来特特,愧无以当欣有得。向来忧患不相舍,知子用心坚铁石。人畏有心
-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迩来又学
-
【析】 在鲁迅小说所描绘的知识分子形象画廓中,第一批与读者见面的,除了孔乙己,就是《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都是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科举制度的殉葬品,但他们给读者的审美感受却迥然不同: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位潦倒
-
一把躺在老屋门前抽着懒筋的锄头,一粒阳光中慵懒的微尘,一只从溪里摇上来的歪着眼的鸭子……这些都告诉我,这是一个在不断变色的乡村大地
-
1女儿出生的那天夜里我跑了。我惊恐万分地想起远在黑龙江红村一个叫边大的人,其他任何时候,我将他彻底遗忘。我只看了女儿一眼,左脸的肌
-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与同游? 张谓,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天宝二年进士。少读书嵩山,清才拔萃,常怀封侯大志,不为权
-
此人罢官在京,又从京中归家。前段写景处殊觉凄凉,却是反映。结句到家之乐,在送行诗中又是一种笔意也。……此诗中反语相映之妙,非身历不知。(黄生《唐诗摘抄》卷三) 【诗例】 送襄垣王君归南阳别墅 韩翃 都
-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