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冉冉孤生竹》赏析解读
冉冉孤生竹①,结根泰山阿②;
与君为新婚③,兔丝附女萝④。
兔丝生有时⑤,夫妇会有宜⑥;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⑦。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⑧!
伤彼蕙兰花⑨,含英扬光辉⑩,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11),贱妾亦何为!
这首诗是写女子新婚久别之怨。从全诗内容来看,大约这位女子新婚不久,丈夫就出远门,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寂寞之中深感青春易逝,不可追回,一种迟暮之感缭绕心间。作者抓住这个少妇的心理特征,作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诗中的这位思妇,切盼新婚丈夫早日归来共享爱情幸福,以免错过青春欢愉。全诗围绕这一心理特征,运用比兴手法,描写思妇新婚后的久别之怨。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冉冉孤生竹”,是说自己婚前的孤苦; “结根泰山阿”,是说期望嫁给一个终身可以依靠的丈夫。“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是说自己已经成婚,有了依附。兔丝是自比,女萝比丈夫。“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用草木荣枯有时来喻人生的盛衰有时,夫妇的幸福相聚也要趁着最好的年华,不可错过大好时光。“千里远结婚” 是回顾过去,意谓离家远嫁,实在不容易; “悠悠隔山陂”是说眼前的现实: 婚后与丈夫远别、久别。“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 上句极言思念之深,相思的痛苦; 下句说丈夫久久不归,不知何故,带有盼望归来的意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女子自比蕙兰花。她正处在青春佳期,偏偏碰上丈夫远出,深感惋惜,因而从心底发出呼唤,希望丈夫能趁年轻时与自己共享爱情的幸福,错过这个时机就太可惜了。“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但愿丈夫是个深明道理的人,守节之情不移。既然如此,我还有什么可表示的呢?以良好的愿望聊以自慰,又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承受着离别之苦,写出了女子内心的微妙变化。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具有民歌艺术的某些特色。诗的前四句是从夫妇间的关系来说明相互间的相依为命: 以“孤生竹” ,“兔丝” 自比,以 “泰山阿”、“女萝”比丈夫。这种比喻显然是把女子视为依附于男子的附属物,把男子视为靠山,反映了当时的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要依附于男子的现实。诗人选择兔丝来比女性是有道理的。因为女萝不开花,兔丝却开花,颜色好看,有可比性。下面以蕙兰比女性也是同样的道理。“含英扬光辉” 是说花的颜色鲜艳美丽,也是比喻女子处于青春佳期。同时在全诗中,比喻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 “兔丝附女萝” 中的 “兔丝”比女性,因为兔丝开花,并有时间性,所以下句紧接着说: “兔丝生有时”。这里的 “时”又与后面“过时而不采”的 “时”接上了关系。“过时而不采”又回过头去说明 “轩车来何迟”,“将随秋草萎”则是说明 “思君令人老”。前有“冉冉孤生竹”之比,后面才有 “贱妾亦何为” 之说; 前有 “结根泰山阿”之喻,后面才会有“君亮执高节”之赞。纵横交错而又一脉相通。这种比兴手法的活用与妙用,在透视思妇的内心世界,拓宽抒发女性情感的路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这首诗的整体形象,而且加深了诗中的内在涵义。人们可以从诗中看出,这位思妇在闺阁幽思中迸发出青春不再、珍惜时光的强烈愿望。于是,一个新婚后久别丈夫的思妇形象活灵活现地凸现出来了。
-
古文观止·姚鼐·复鲁絜非书 桐城姚鼐顿首,絜
-
【注释】:此词是市井之辈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但并未直接描述旅途的劳顿,而是表达痛苦的离情别绪。在某种意上,这种离别之苦比起劳碌奔波是更难于忍受的,当初与家人离别时的难忘情景至今犹令主人公感到伤魂动魄。“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是与家人不忍分
-
无花的蔷薇一又是Schopenhauer先生的话:“无刺的蔷薇是没有的,然而没有蔷薇的刺却很多。”题目改变了一点,较为好看了。“无花的蔷薇”也
-
文昌列宿征还日,洛浦行云放散时。鹓鹭上天花逐水,无因再会白家池。
-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主要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最早描写张生和莺莺故事的文学作品,是唐人元稹的文言传奇《莺莺传》。小说写的是唐贞元年间,张生游于蒲州,寄居蒲东十余里的普救寺,与莺莺
-
山中好处实难形容,故以不说说之。(刘宏煦 《唐诗真趣编》) 【诗例】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解析】 李白热爱大自然,特别是在政治上失意之
-
拔从水府底,置向相庭隈。对称吟诗句,看宜把酒杯。终随金砺用,不学玉山颓。疏傅心偏爱,园公眼屡回。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居易与梦得俱典姑苏,而不获此石。]
-
“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 【出处】唐钱起《 送僧归日本 》。 【意思】水中明月同您清寂空明的禅心相通,海底鱼龙也跃出碧波聆听您诵梵经。 【全诗】 《送僧归日本》 .[唐].钱起. 上国随缘住,
-
《教民节俭,则财用足矣。》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作品赏析【注释】: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