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民歌》鉴赏、赏析和解读
一声炮响,二律埋城。
三元里被困,四方炮台打烂。
伍紫垣顶上,六百万讲和。
七七礼拜,八千斤未烧。
九九打吓,十足输晒!
——广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为了“维护鸦片贸易”,1840年6月英国“发动和进行”了“对华战争”(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二)。它在广东、福建的进攻失败后,转攻未进行备战的浙江并陷定海,昏庸的清廷将禁烟领袖林则徐革职查办,任命投降派琦善接替林则徐,后又派奕山为将军至广东代替琦善。奕山在广州被困后立即投降,而三元里人民与投降派相反,自发地进行了英勇的抗英斗争。这首民歌用简炼的语句,叙述了三元里斗争与奕山投降的过程,表达了人民的爱国情绪。
民歌首先描叙了英军对广州的围攻。二律,即义律。埋城,即围城。故一、二句指1841年5月下旬义律使用大炮猛烈轰击人口稠密的广州城之事。英军于占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后,至三元里一带骚扰,人民愤怒击毙十余名侵略军。5月30日,一○三乡乡民及爱国人士齐集三元里古庙,组织了几千人的队伍,将进行报复的大队侵略军诱至牛栏冈围住,痛打一顿,杀伤敌军五十多人,随后又将四方炮台层层围住。三、四句包含了英军在三元里被人民痛打,人民围困四方炮台等内容。因为5月30日这一天,是礼拜天,故下文“七七礼拜”就是对这一战斗日子的记述。
民歌的后半部分,主要讥刺统治的投降主义。当义律炮轰广州后,驻军虽有三万人,但统治者为了保住身家性命,急忙派人“议和”,交出六百万“赎城费”,以换取英军不进入广州城,当时的大商人伍紫垣出钱最多。故“伍紫垣顶上(即对付过去),六百万讲和”二句,揭露了奕山的投降行径。 “九九”,意为“时不时”, “输晒”即“输光”。最后三句说,在5月30日人民猛攻四方炮台前,江岸泥城的八千斤重的大炮,未及点燃射击,敌人就已登陆。清军从不认真抵抗,以致最后全部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广州和约。
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争,揭开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斗争的序幕。这首广东民歌记述了此次斗争,并把歌颂人民与揭露统治者结合起来。“七七礼拜,八千斤未烧”等,既赞扬三元里人民的反侵略,也鞭挞了奕山等的投降主义,表现出人民鲜明的爱憎感情。
这首民歌采用了按数字排列的特殊形式,被称作数顺歌。即每句第一字嵌进数字,从一到十,顺序排列,巧妙地叙述了事件的过程,如“三元里被困,四方炮台打烂”等。有些句子具有对比意义,如“六百万讲和,七七礼拜”等。这种嵌数字排列的数顺形式,明白易懂,便于记忆,故常为民间歌谣所运用。
-
注解:《芳华》小说讲述了世纪年代,一群从大江南北招募而来进入部队文工团的少男少女所经历的残酷的青春、隐忍的爱情和坎坷的人生。
-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出处】唐白居易《 买花 》 【翻译】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以花的品种来定。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鲜红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绢
-
萧纲乃由皇太子而即帝位,其实只是一个被侯景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傀儡而已。诗的前半部分,诗人想像自己死后的情景。诗的后半部分直接抒怀。
-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 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 ① ,则见以为华而不实;郭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 ② ;言多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 ③
-
十年身不到朝廷,欲伴骚人赋落英。但得低头拜东野,不辞中路候渊明。舣舟苕霅人安在,卜筑江淮计已成。千里论交一言足,与君盖亦不须倾。
-
《梅花·醉中咏梅花》咏梅花诗鉴赏 李建勋十月
-
灰灰的外衣。织针一上一下。渴睡的脸孔。早晨的百叶帘还未拉开。一个人坐在那里,不自觉地向另一个人滑过去,彼此连忙各自移开。拉上的百叶帘拉得更紧。座位间留下比刚才更阔的空间。车在太子站停下,一下子涌上来满
-
“怅望送春怀”,起笔取杜牧《惜春》诗句,点对酒伤春意境。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次句直抒伤春所以伤老。“渐老逢春能几回”取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句。杜甫此诗是飘泊成都时作。渐老,语意含悲。逢春,则一喜。能几回?又一悲。
-
孙原湘《西陵峡》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孙原湘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碧从帆底尽,楚云青向橹前来。 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 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作者是袁枚弟子。这首
-
钱塘江资料 钱塘江(又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天下奇观。 主题分析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