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辛夷花》全诗原文鉴赏
佚名
含锋新吐嫩红芽,势欲书空映早霞。
应是玉皇曾掷笔,落来地上长成花。
这首咏辛夷花诗主要是就辛夷花又称木笔花这一点立意。传为欧阳炯所作。
“含锋新吐嫩红芽”一句是写辛夷花初开时情状。群芳谱说“正、二月花开,初出枝头。苞长半寸而尖锐,俨如笔头。”“含锋”即花苞如笔锋,“势欲书空映早霞”是承上句而来,写辛夷花开之始有如毛笔含锋,其态势是昂扬指上,好象要大笔书写于苍穹,与早霞相辉映。“嫩红芽”与“映早霞”相应,却也和谐生动,第三、四句则是作者议论之笔,“应是玉皇曾掷笔,落来地上长成花。”想象之语,十分切合辛夷花又名木笔花的特征。
将辛夷花又名木笔花这一特点写入诗中的,还有唐人吴融木笔花:“嫩如新竹管初齐,粉腻红轻样可携。谁与诗人偎槛看,好于笺墨并分题。”吴作的比喻特点是就木笔花的整体形状如笔,较之这首诗中的单就如笔含锋的具体而微的比喻,显得空泛些,特别下句,“粉腻红轻样可携”,很明显是从人与物角度来着眼,说木笔花真象笔,似乎可以以手提携,而这首无名氏诗所强调的却是木笔花自身的态势,所以更显得有生气。吴作后两句议论充分显示了他的赏爱木笔花之情殷殷可鉴,但比较无名氏这首诗结句看未免就有局促之嫌了。这首诗想象玉皇掷笔,落地生花,木笔生花,又含锋向上,势欲书空,文采可与朝霞相映,更显得气概不凡。所以两相比较,这首无名氏之作确有自己独到之处,那就是以美妙切实的联想,描绘了辛夷花形同木笔又名木笔花的这一特征,以其气势动人。花发自地上,指向天空,天空落笔,至地成花。其气势之大是由于诗人紧紧抓住了木笔书向空这一点,而描述空间至广。同时,又有“含锋”、“红芽”这样细致而微的刻划,可以说是小大由之,虚实结合,是咏辛夷花中难得的好诗。同明代陈继儒辛夷:“春雨湿窗纱,辛夷弄影斜。曾窥江彩笔,笔笔忽生花。”张新辛夷:“梦中曾见笔生花,锦字还将气象夸。谁信花中原有笔,毫端方欲吐春霞”两首诗相比较,更可以看出这首佚名的咏辛夷诗可贵之处。其中前两句“含锋新吐嫩红芽,势欲书空映早霞”可以看作是写木笔花的绝唱。
-
初予以子袁子同为太学 ① 官, 子袁子录 ② 也, 予博士 ③ 也, 志同志、行同行、言同言也。后一年,子袁子分教严陵 ④ 。后一年,予出守临漳相 ⑤ , 见于严陵,相劳苦相乐,且相楙 ⑥ 以学。子袁
-
鄱阳湖,在古代《禹贡》,中称彭蠡,《汉书》称彭泽;隋以来改名鄱阳湖。它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以南,面积3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由于鄱阳湖的中部有一个细腰,因此又有北湖与南湖之分,北湖称为落
-
《庄子》 (一) 匠石 ① 之 ② 齐,至于曲辕 ③ ,见栎 ④ 社树。其大蔽 ⑤ 数千牛,絜 ⑥ 之百围 ⑦ ,其高临山 ⑧ ,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 ⑨ 十数。观者如市,匠伯 ⑩ 不顾,遂行
-
第一章 序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品赏析[注释](1)潋滟:形容水波流动的样子。(2)空濛:迷茫的样子。(3)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著名的美女。[译文]晴天,西湖水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出处】唐杜甫《 望岳 》。 【意思】山上云气层出叠起,令人心 胸激荡,我极目远望,目送飞鸟归林。 决眦(zī):极力张大眼眶,形容极目远眺 或凝望。决,裂开。眦,眼
-
作者: 李继光 【本书体例】
-
《旧约·列王纪下》第12—25章 耶户和大马士革国王哈薛的关系非常不好。当亚述国王沙尔马纳塞尔三世进攻大马士革时,耶户站到前者的一边。但不久,被多次内讧削弱了的亚述国被迫放弃扩张政策,哈薛便乘机对耶户
-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官吏
-
倚声是依照乐曲的声情、句拍填词,也称依声或寄声。《新唐书刘禹锡传》谓禹锡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馀篇。此为倚声之始。北宋张未《贺铸东山词序》:大抵倚声为之词,皆可歌也。后因宫调失传,词家以前辈作品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