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
【注释】
选自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庖丁解牛为其中的一则寓言,题目系后人所加。
始:起初。
臣:庖丁自称。
解牛:肢解牛。
未尝见全牛:见到的不再是整个的牛了。
以神遇:用精神去感触。指对牛体结构了然于心。以,用。
官知:感官知觉。
神欲:指精神活动。
【赏析】
庄子借庖丁解牛19年不伤刀的寓言故事,解析“养生”的道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运刀自如,技艺娴熟,动作协调潇洒,瞬间骨肉分离。骨肉分离的声音、刀运行的节奏,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音优美,合于桑林之舞。文惠君看了,叹为观止。庖丁解释说: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意思是:我开始解牛时,看见的是一只整牛;三年之后,看到的不再是整牛,而是牛的筋腱骨节。而现在,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神与牛接触,感觉器官停止了活动,只有心神在自由运行。
庖丁解牛之初,看见的是一只全牛,三年之后,对牛体结构,筋骨间隙,关节之间的窍穴了如指掌,不再把牛视为一个整体了。这个时候,他是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向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体自然结构解牛。庄子认为,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深谙“道”的原因,并由此说明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
庄子认为,“技”与“道”相通,但“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能够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就是因为由“技”进于“道”,才成为了解牛中的佼佼者。
庄子以此喻养生之道,他强调养生方法就是:“顺乎天理”、“因其自然”、物我合一。
后来,“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成为成语,比喻纷繁复杂的事物,只要认识了它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扬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作品赏析【注释】:[写作背景]这首小令是在女子送别情人后,凭栏望远相思企盼时的深情表露。[注解]杨花雪:像雪一般的杨花。[译文
-
“三气周瑜”(第51—57回)是紧接“赤壁之战”之后的又一个精采的片断。它通过刘备、孙权两大集团对荆州的明争暗夺,集中表现了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斗智,生动地刻画了这两个天下奇才的艺术形象。 历史上的周瑜
-
西洲曲 【原诗】:忆梅下西洲(1),折梅寄江
-
原文: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
-
萧绎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作者简介萧绎(508—554
-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
清·宋育仁小楼一雨作春寒,独自倚阑看。东风又绿楼前柳,一丝影、一忆华年。泥酒情怀似
-
苞枿矣i,惟恨之蟠。弥巴蔽荆,负南极以安。曰我旧梁氏,缉绥艰难。江汉之阻,都邑固以完。圣人作,神武用。有臣勇智,奋不以众。投迹死地,谋猷纵。化敌为家,虑则中。浩浩海裔,不威而同。系缧降王。定厥功。澶漫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① 。(《老子·二》) 【注释】 ①斯:语气词,相当于“夫”。恶已:恶矣,丑。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那么丑的观念就产生了。 【感悟】 美与丑是相对的
-
宋·司马光2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3,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4。夫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