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制,民不得避罪”注释、译文和评说
【注释】 遁:逃避。为保:指建立官吏之间和民众之间互相保证的制度,一人犯罪,保者连坐。弃恶:放任别人的恶行,指不管别人做坏事。盖非:替别人掩盖罪过。
【译文】 在治理得好的国家中,法治使人们不能掩盖罪恶,就好像眼睛看到的东西不能逃出心的审视一样。政治混乱的国家就不是这样,只是依靠官吏众多。官吏虽然众多,然而他们担任的职务一样,所以利益是一致的。让担任同样职务、利益一致的人们相互监视,是不行的。让利害不同的人们相互监视,这是古代帝王建立互相保证制度的根据。所以,最好的政治,可以让夫妻、朋友都不能互相包庇罪恶、掩盖过错,却又不伤害彼此间的亲情关系。因此,民众之间也就没什么事情可以相互隐瞒了。
【评说】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才是真正的法治。有名义上的法治还不够,关键是民众能够遵守,包括君主和臣下;否则,法制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执法者的监守自盗、执法犯法会导致国家的法律变成一纸空文。但是法家却将属于执法者的任务分摊给了普通民众,怂恿人人相互告发、检举,破坏了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友好信任关系。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却又因此惹出一个更棘手的问题。
-
【3640】宝哥说思政(唐忠宝秦永和编著,人民出版社,11 2万字,2017年9月第1版,32元)△共5章:①那年樱花败:无常的日本与纠结的我们
-
白露园蔬。碧水溪鱼。笑先生、网钓还锄。小窗高卧,风展残书。看北移山,盘谷序,辋川图。白饭青刍。赤脚长须。客来时、酒尽重沽。听风听雨,吾爱吾庐。笑本无心,刚自瘦,此君疏。
-
国学名句“有所举措,不我贤愚,一因其人;有所可否,不我是非,一准于理”出处和解释
【名句】有所举措,不我贤愚,一因其人;有所可否,不我是非,一准于理 语出明代张居正《翰林为师相高公六十寿序》。有举荐出来的人,不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妄加评论,一律看其人的具体情况;有反映上来的意见,不用
-
唐宋词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2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4 。 【释】 1.造口:即皂口,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
-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
曾为白社羁游子,今作朱门醉饱身。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重裘每念单衣士,兼味常思旅食人。新馆寒来多少客,欲回歌酒暖风尘。
-
离筵罢多酒,起地发寒塘。回首中丞座,驰笺异姓王。燕辞枫树日,雁度麦城霜。空醉山翁酒,遥怜似葛强。
-
天子幸新丰,旌旗渭水东。寒山天仗外,温谷幔城中。奠玉群仙座,焚香太乙宫。出游逢牧马,罢猎见非熊。上宰无为化,明时太古同。灵芝三秀紫,陈粟万箱红。王礼尊儒教,天兵小战功。谋犹归哲匠,词赋属文宗。司谏方无
-
传闻叶悬履,飞向洛阳城。驰道临层掖,津门对小平。霞残疑制锦,云度似飘缨。藻掞潘江澈,尘虚范甑清。讵怜冲斗气,犹向匣中鸣。
-
山景寂已晦,野寺变苍苍。夕风吹高殿,露叶散林光。清钟始戒夜,幽禽尚归翔。谁复掩扉卧,不咏南轩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