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清·宋育仁》原文与赏析
清·宋育仁
小楼一雨作春寒,独自倚阑看。东风又绿楼前柳,一丝影、一忆华年。泥酒情怀似絮,焚香心事如烟。
流光弹指记华鬘,挥手向人间。梦身犹著天花雨,认绿杨、魂往江南。觉后追寻迷路,屏风无限关山。
〔华年〕少年。〔泥酒〕滞酒。〔心事如烟〕谓心事萦怀,象香烟那样曲折缭绕。〔华鬘〕鬘,发好貌。华鬘,天竺人以线贯穿各种花朵的饰身之物,亦可作妇人身上的装饰品解。此处代指女子。〔天花雨〕从天而降的花雨。
这是一篇悼亡词。
作者独自倚阑,因见楼前烟雨,感到春寒。也是在这样一个“东风又绿楼前柳”的春天,她离开人间。望着楼前的条条柳丝,似乎是她那苗条的身影出现,一件件少年时代的往事浮现在眼前。刻骨的思念带来无限的忧愁,浊酒浇愁,而情怀浮动犹如柳絮那样飘摇不定;心事萦怀,如同香烟那样曲折缭绕。她当年挥手离别人间的瞬间,并没有随着光阴的流逝而消失,她的形象还清晰可见。这情景常常出现在梦中。梦中之身似乎还沾着从天上降落的花雨。识别绿杨为路,梦魂一直飞往江南。但梦醒之后去追寻却又迷了路径,阻隔着屏风似的无数关山。
从全词看,他和她的永诀当在春雨江南、杨柳如烟之际。因此,每当此时此刻就触景生情,忆起她即将离开人间的情景,以及对他们的爱情往事的追忆,并由追忆而进入梦境,梦醒后仍然想把她从梦中追寻回来。作者就是抓住情人永诀之际的情景,以及醒而梦、梦而醒的追思这样一个过程的描述,表达了对情人铭心刻骨的思念。这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之一。其次,词中“记实”与“记梦”相结合,就更有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记实”,真切感人;“记梦”,更见痴情。昼思夜想,以至成梦,愈见出伉俪感情的诚笃。此外,词人从写景起笔,因“依阑看”而触景生情;情的表达,或联想——“一丝影、一忆华年”;或比喻——“泥酒情怀似絮,焚香心事如烟”;或写真——“独自依阑看”,“东风又绿楼前柳”;或“游仙”——“认绿杨,魂往江南”……都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其情更深沉,更凝重,更含蓄。
-
非: 不是。孰: 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源自《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春秋时,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次,厨师送上来的熊掌炖得不透,被他当场处
-
【4299】第二十二条军规(〔美〕约瑟夫·海勒著,吴冰青译,译林出版社,17 75印张,2012年8月第1版,38元)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
-
古文观止·韩愈·送石处士序① 河阳军节度、御
-
[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熙宁十年(1
-
【4219】清风锐语:中国组织人事报评论员文章选编(编写组编写,党建读物出版社,23 6万字,2018年10月第1版,40元)分4篇:[1]党建工作篇
-
题弈棋图松下两仙人,棋声日敲击。不愁清景移,愁他杀机发。【说明】作者是凡人,却在为仙人耽心。可见要消除杀机,连仙人也难做到。
-
王安石 金谿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
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新近的 《战区见闻记》有这么一段记载: “记者适遇一排长,甫由前线调防于此,彼云,我军前在石门寨,海阳镇,秦皇岛,牛头关,柳江等处所做阵地及掩蔽部……化洋三四十万元,木材重价尚不在内……艰难缔造,原期
-
宋·黄庭坚东坡居士极不惜书2,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