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望洞庭[1]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2],
潭面无风镜未磨[3]。
遥望洞庭山[4]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5]。
【注释】
[1]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中有君山。
[2]湖光:指洞庭湖水泛着银光。和:和谐,协调。
[3]潭:原指深水池,这里指洞庭湖。镜未磨:古代的镜子一般用铜做成,经常磨才能够光亮照人,这里指远望湖水模糊不清,就像没有打磨的镜面。
[4]山:指君山。洞庭湖中有不少山,最著名的是君山。
[5]白银盘:比喻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青螺:指青螺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型。古代常用螺鬓比喻峰峦,这里的青螺指君山。
【作者】
见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篇。
【赏析】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来去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生动地描绘了秋夜洞庭湖一片朦胧、宁静、柔美的风光。诗的头两句写洞庭湖光秋月,给人一种宁静的朦胧的美感。后两句写洞庭山水全景,将洞庭湖和君山作了极为生动形象而又十分贴切的比喻。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的秋夜是那么的淡雅静丽,令人陶醉。全诗写景细致,比喻美妙,想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世已无孔子,获麟意谁知。我尝为之说,闻者未免非。而子独曰然,有如埙应篪。惟麟不为瑞,其意乃可推。春秋二百年,文约义甚夷。一从圣人没,学者自为师。峥嵘众家说,平地生险◇。相沿益迂怪,各斗出新奇。尔来千余
-
《玉楼春》 年代:宋作者:柳永 阆风歧路连银阙, 曾许金桃容易窃。 乌龙未睡定惊猜, 鹦鹉能言防漏泄。 匆匆纵得邻香雪, 窗隔残烟帘映月。 别来也
-
《张元干·山桂庵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晋安刘公
-
小汪清位于吉林省汪清县境内。它不是一村一寨一屯一户的具体名字,而是一处抗日游击区根据地。由于当时东满特委机关与中共汪清县委在这里合
-
岳州西城水国何辽旷,风波遂极天。西江三纪合,南浦二湖连〔二湖,指岳阳南面的青草湖和(yōng)湖(《水经注》名之瓮湖)。〕。危堞临清
-
作者: 荆三隆 【本书体例】
-
歧路灯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百零八回。题“绿园李海观孔堂手著”。李绿园(1707—1790),名海观,字孔堂,号绿园,晚年别署碧圃老人,河南汝州宝丰人。成书于清乾隆后期。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抄本,藏
-
山祇亦望幸,云雨见灵心。岳馆逢朝霁,关门解宿阴。咸京天上近,情渭日边临。我武因冬狩,何言是即禽。
-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记人之善,忘人之过。》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渐老只谋欢,虽贫不要官。唯求造化力,试为驻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