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原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1]日未没,黯黯[2]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1]平沙:广漠的沙原。
[2]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之意。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显得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做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714年)那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与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反对情绪。
-
赤栏桥外柳毵毵 ① ,千树桃花一草庵。正是春光三月里,依稀风景似江南。 片月衔山出远天,笛声悠扬晚风前。白鸥浩荡春波阔,安稳轻舟浅水边。 瑶圃琼台玉作田,高人策蹇灞桥边 ② 。诗成自为丰年喜,沽酒寻梅
-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原诗今译】 春水和落花,惹不了我的情惊, 送尽东风,帆
-
从前,西藏有一个名叫竹多·唐东吉博的人,心地非常善良,从小就喜欢给老乡做点好事情。他已经做了许许多多好事,但还是天天在想着怎样才能再给老乡做点事情。 有一天,他从拉萨河边走过。那时候,拉萨河上还没有桥
-
李华:登头陀寺东楼诗序 李华侍御韦公延安威清江汉,舅氏员外象名高天下,宾主相待,贤乎哉。王师雷行,北举幽朔。太尉公分麾下之旅,付帷
-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
《心术》分上、下两篇,本书收入的是上篇。《心术》与《管子》中的《内业》、《白心》被后世的学术界视为一组讨论问题相接近的文章,它们所涉及的是当时人们尚较少论及的人类认识。
-
《早梅》是张谓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梅花盛开。全诗共七句,运用了抒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梅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诗中首先以“疏疏箐中”一语描写出梅花开放的场景,接着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梅花与玉瘦寒光的美丽对比。随后再用“微雨”一词,勾勒出细腻的春雨纤细如丝。最后一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描写了梅花的花瓣仿佛飘雪般的美景。整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传达出早春梅花的清丽之美,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
-
高登《好事近》高 登 高 登 又和纪别 饮兴正阑珊 ① ,正是挥毫时节。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西风特地飒秋声,楼外触残叶。匹马翩然归去,向征鞍敲月。 注释 ①阑珊:将
-
古文·段太尉逸事状 柳宗元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