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庾信》原文与赏析
庾信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 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梁朝宫廷文人庾肩吾之子。史称庾信早年博览群书,十五岁即任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十九岁任梁简文帝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父子出入宫廷,深受宠信。侯景叛乱时,庾信任建康令,未战先奔,逃往江陵。梁元帝萧绎时,庾信奉命出使西魏。这时西魏出兵南侵,陷江陵,杀萧绎。梁亡,庾信便被扣留在长安,不能南归。后来在西魏、北周都做过官。
拟咏怀是一组诗,共二十七首,是仿阮籍咏怀之作。阮籍有咏怀八十二首,写他生当改朝换代之际的内心痛苦。庾信的拟作,虽然寄寓的身世之感有所不同,但抒发内心的痛苦是相似的。本篇原列第三首,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官场怨之作。
开篇四句,诗人以率真的态度写了自己既不通礼制,又不懂兵谋,以及带兵、出使均非所长的情况。言外之意是说今天弄到羁留长安的结局乃是个人的不幸、历史的误会。自己既没有作使臣应酬于敌国庙堂的办法,也没有带兵打仗的谋略,自己身居长安,又并不是象班超那样由于立功西域而封侯于万里之外。接着诗人用两句工整的对仗句,明写燕客思念辽水,秦人瞻望秦州,暗写自己思念家乡之情。诗人身为南朝的士族,羁留长安之后,阀阅观念更为浓厚,虽然在北朝“特蒙恩礼”,但他一直不忘故国旧家。这里所抒发的乡关之思,正是他因国破家亡、感伤身世的情感之流露,是仕途不得志的反映。“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两句,是说自己羁留长安就象妓女被强聘、质子被扣留一样,并非是心甘情愿。写得悲愤苍凉,含蓄动人。最后两句,开怀露袒,直率之至,说自己才智已尽,年岁已老,抚今思昔,空自悲伤。诗人以“鬓秋”喻年岁已老,十分形象生动。
全诗十句,开篇四句叙述自己才学情况,前两句是径言直说,后两句反用班超出使西域的典故,推出了自己是羁留长安的亡国之臣的新意,增强了诗的悲哀的氛围,耐人寻思,含蕴深厚。“燕客”等四句,运用的是比兴手法,以燕客秦人思念家乡、娼妓质子强被聘留,以喻自己流落异地他乡,抒发了自己仕途多难、思念旧国故乡,不甘蛰居长安的思想,写得含蓄婉转,意味深长。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甚为真切,颇为动人。
-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 ① 》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 ②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③ 。看万山红遍 ④ ,层林尽染 ⑤ ;漫江碧透 ⑥ ,百舸争流 ⑦ 。鹰击长空 ⑧ ,鱼翔浅底
-
盛氏的祖宗积德很厚,他们的子孙就举行了两次“收复失地”的盛典:一次还是在袁世凯的民国政府治下,一次就在当今国民政府治下了。 民元的时候,说盛宣怀是第一名的卖国贼,将他的家产没收了。不久,似乎是二次革命
-
宗晟一轴水帘图,寄与南舒李大夫。未向林泉归得去,炎天酷日且令无。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这是一首咏杨花的词。同题之作难度极大,以至连大诗人李白都不敢轻易下笔。他曾面对传诵于世的崔颢题黄鹤楼一诗,大加感叹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古文观止·《国语》·叔向贺贫 (晋语八)叔向见
-
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出处】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释义】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 名三山。二水:指秦淮河横贯金陵
-
新诗遗鹤指真经,对此仙标讵敢轻。万里华亭思去伴,千年辽海识归程。鸡群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独爱九臯嘹唳好,声声天地为之清。
-
闻咏出门日日见青山,青山不改旧时颜。我问青山何日老,青山笑我几时闲。诗词类别:咏物言志来源:《八桂四百年诗词选》相关作品:观涨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