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致杨霁云》全文、注释和赏析
霁云先生:
四日惠函已读悉。关于近日小品文的流行,我倒并不心痛。以革新或留学获得名位,生计已渐充裕者,很容易流入这一路。盖先前原着鬼迷,但因环境所迫,不得不新,一旦得志,即不免老病复发,渐玩古董,始见老庄,则惊其奥博,见文选,则惊其典赡,见佛经,则服其广大,见宋人语录,又服其平易超脱,惊服之下,率尔宣扬,这其实还是当初沽名的老手段。有一部分青年是要受点害的,但也原是脾气相近之故,于大局却无大关系,例如人间世出版后,究竟不满者居多;而第三期已有随感录,虽多温暾话,然已与编辑者所主张的“闲适”相矛盾。此后恐怕还有变化,倘依然一味超然物外,是不会长久存在的。
我们试看撰稿人名单,中国在事实上确有这许多作者存在,现在都网罗在人间世中,藉此看看他们的文章,思想,也未尝无用。只三期便已证明,所谓名家,大抵徒有其名,实则空洞,其作品且不及无名小卒,如申报“本埠附刊”或“业余周刊”中之作者。至于周作人之诗,其实是还藏些对于现状的不平的,但太隐晦,已为一般读者所不憭,加以吹擂太过,附和不完,致使大家觉得讨厌了。
我的不收在集子里的文章,大约不多,其中有些是遗漏的,有些是故意删掉的,因为自己觉得无甚可取。浙江潮中所用笔名,连自己也忘记了,只记得所作的东西, 一篇是 说鈤 (后来译为雷锭), 一篇是斯巴达之魂(?);还有地底旅行,也为我所译,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笔名是“索子”,或“索士”,但也许没有完。
三十年前,弄文学的人极少,没有朋友,所以有些事情,是只有自己知道的。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的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那时还有一本月界旅行,也是我所编译,以三十元出售,改了别人的名字了。又曾译过世界史,每千字五角,至今不知道曾否出版。张资平式的文贩,其实是三十年前就有的,并不是现在的新花样。攻击我的人物如杨邨人者, 也一向就有, 只因他的文章, 随生随灭,所以令人觉得今之叭儿,远不如昔了,但我看也差不多。
娄如瑛君和我,恐怕未必相识,因为我离开故乡已三十多年,他大约不过二十余,不会有相见的机会。日前曾给我一信,想是问了 先生之后所发的,信中有几个问题,即与以答复,以后尚无信来。
“碎割”之说,是一种牢骚,但那时我替人改稿,绍介,校对,却真是起劲,现在是懒得多了,所以写几句回信的工夫倒还有。
此复,即颂
时绥。
鲁迅 五月六夜。
【析】 这封致杨霁云的信,主要是谈林语堂的小品文主张及其刊物人间世的问题,并回答所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
林语堂在创办论语半月刊时,曾“以提倡幽默为目标”。①鲁迅在“论语一年”一文中就曾指出,那是外国绅士们的玩意儿,中国不可能有。中国只可能有唐伯虎、徐文长式的调侃,金圣叹式的滑稽。死到临头了,金圣叹还说:“杀头,至痛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大奇!”鲁迅以为:“虽然不知道这是真话,是笑话;是事实,还是谣言。但总之:一来,是声明了圣叹并非反抗的叛徒; 二来,是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我们只有这样的东西,和 ‘幽默’是并无什么瓜葛的。”②他当然反对这样的 “幽默”,在血雨腥风中逢场作戏,对反动统治者小骂大帮忙,对人民群众则是极为不利的。特别是在那样的年代,“幽默”岂能悦人,论语 怎不短命?
他们在创办人间世时,在发刊词里又提倡所谓“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鲁迅又明确地表示反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灾荒和饥饿遍及农村和城市,老百姓哪有什么“闲适”可言。而所谓“闲适”,本是生活富裕,思想闲散,以文学为消遣者的主张。“以革新或留学获得名位,生计已渐充裕者,很容易流入这一路。” 鲁迅深刻地指出: 这类人,“盖先前原着鬼迷,但因环境所迫,不得不新,一旦得志,即不免老病复发,渐玩古董,始见老庄,则惊其奥博,见文选,则惊其典赡,见佛经,则服其广大,见宋人语录,又服其平易超脱,惊服之下,率尔宣扬,这其实还是当初沽名的老手段。”如此格调,不可能在文学上做出什么成绩来。实际上,人们对论语和人间世不满者甚多。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国家民族处于多事之秋,却硬要办那样的杂志,鼓吹 “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与时代与人心都很不合拍。
虽然,人间世 与 论语 一样,打着一大批(四十九人)“特约撰稿人”的招牌,以壮其声势。其中,确实有一些很有名望的作家,但却有不少人徒具虚名,还不如上海申报“本埠副刊”和 “业余周刊”上的一些作者实在。鲁迅历来反对虚张声势,对他们的这种做法也表露了不满。
此外,信中回答了杨霁云一些具体问题: 1. 他的一些没有收入集子的文章,有的是遗漏,有些则是故意删掉了,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 2.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小说,他在此作了更正:他所写的第一篇小说名为怀旧,是用文言文写的,刊登在 小说月报 1913年4卷1号上(鲁迅误记为(小说林)。它通过一个县城私塾内外发生的事情,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 3. 他与娄如瑛并无交往,虽是同乡,但仅仅通过一次信,回答所提出的几个问题。鲁迅对青年人的信,总是有问必答,热情相助,这封信里回答杨霁云的许多问题就是很好的证明。
鲁迅从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而且总是明辨是非,憎爱分明。林语堂是他的朋友,但他也不回避直率地提出批评,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
字数:2325① “幽默”与“语妙”之讨论,论语1932年第1期“群言堂”
②鲁迅 “论语一年”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49-350页.
-
石延年《古松》 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 ① 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 ② 苍藓静缘离石上,丝萝高附入云端。 ③ 报言帝室抡材者,便作明堂一柱看。 ④ 【注释】 ①森森:繁密貌。铁衣:
-
(夏侯)荣,字幼权。幼聪惠,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经目辄识之。文帝闻而请焉。宾客百余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帝深奇之。 ○《三国志·魏书·夏
-
采莲曲二首(其二) (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
作者简介 (见 “百合花”条) 内容概要 开宗明义,这是衔接错了的故事,但我努力让它显得很连贯的样子,免得读者莫明其妙。那是一个带有荒唐色彩的年代。周围的公社、大队前后脚放出了亩产一万二、一万三的高产
-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作品赏析【注释】: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
-
官舍耿深夜,佳月喜同游。横河俱半落,泛露忽惊秋。散彩疏群树,分规澄素流。心期与浩景,苍苍殊未收。
-
方孝孺《巾山草堂记》 方孝孺 逾浙江以东,多大山,东南极海上尤秀绝,其最著者,天台、四明、雁荡、天姥,皆穹窿堪峻,为天下奇观。迹疑乎蓬阆,名播乎区极,士之选幽探胜者,宜其乐趋之。然而居其旁者,往往终身
-
这是一首用平常口语描写闺情的词。上片写村姑们的穿着和黄梅时节结伴插秧的情景。身着红袖衣,成双成对的姑娘结伴插秧的场面,不难使人想见那劳动中有说有笑的快乐。这不仅反映出地方的风俗人情,也显示了她们的美丽、活泼、多情。特别是“双双女伴随”一
-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出处】唐李颀《 送陈章甫 》。 【意思】白日里醉卧不知天已晚,有时望空中孤云觉清高。 【鉴赏】你饮酒醉卧竟不知早已日薄西山,偶尔也会独自凝望着天边 的一朵孤
-
官园刈苇留枯槎,深冬放火如红霞。枯槎烧尽有根在,春雨一洗皆萌芽。黄狐老兔最狡捷,卖侮百兽常矜夸。年年此厄竟不悟,但爱蒙密争来家。风回焰卷毛尾热,欲出已被苍鹰遮。野人来言此最乐,徒手晓出归满车。巡边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