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似火烧·《水浒》》原文与赏析
水浒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施耐庵(约1296—1370),名子安。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说家,为杰出古典长篇名著水浒传的作者。
这首民歌原为水浒传第十五回“智取生辰纲”时白日鼠白胜所唱,反映了农民满腔怨苦之情。
一、二两句以夸张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炎夏盛暑、骄阳似火、禾稻半枯、赤地千里的凄凉情景。虽然写的是客观景象,但从“似火烧”的比喻和“半枯焦”的描述中,不难体会出农民焦灼的心情。所以这两句实为景中含情的好句。
三、四两句为议论。第三句顺承上两句之意,用“如汤煮”这一夸张而准确的比喻,将农夫内心的焦躁不安和怨苦之情写足。农夫心内为什么如汤煮呢?歌中虽然蕴而未申,但不难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一是因为炎阳似火,酷热难当,农夫得冒着这赤日的炙烤去劳作,实在苦不堪言;二是因为禾稻均已被烤得半枯焦,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的旱象已在威胁着农夫;三是因为贫富对立、苦乐悬殊、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使农夫内心充满怨愤不平之气。 一、二两点承上,第三点启下。第三句实为承上启下的关键句。如此一转折,第四句便如顺流之舟矣。而“如汤煮”和“把扇摇”对比又如此鲜明强烈,它象一面聚光镜,形成了一个焦点,把贫富两个阶级生活上的悬殊、地位上的对立和情绪上的对抗统统最高度地集中到一点上来了。
民歌的语言,如此通俗浅显,明白自然,而又如此耐人寻味,富有魅力,真不愧为大手笔!
-
《入潼关》 黄河挂北龙 ① ,太华蹲西虎 ② 。 况有守关人,能文亦能武。 [注释] ①黄河自龙门向南流奔,至潼 关附近伴关东折而去。此句是说,黄河犹如挂在潼关北面的一条巨龙。 ②太华:华山,在潼关西
-
此诗抒写羁旅之情。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
-
《桃花·浪淘沙月下桃花》咏桃花诗鉴赏 沈友琴
-
孙昱莹:我们的访谈就从您的生活经历开始吧。在此之前,人们最多会读到的是诸如“李浩,1971年生于河北海兴县辛集村。当过八年的小社员……
-
平生见流水,见此转留连。况此朱门内,君家新引泉。伊流决一带,洛石砌千拳。与君三伏月,满耳作潺湲。深处碧磷磷,浅处清溅溅。碕岸束呜咽,沙汀散沦涟。翻浪雪不尽,澄波空共鲜。两岸滟预口,一泊潇湘天。曾作天南
-
【原题】:曾端伯自承移帅川口有怀风旨无便附信忽领教喜成小诗附便奉呈三首
-
《仙人掌·仙人掌》咏仙人掌诗鉴赏 李调元应是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经年都洛与君交,共许诗中思最豪。旧社更谁能拥鼻,新秋有客独登客。径兰欲谢悲零露,篱菊空开乏冻醪。纵使河阳花满县,亦应留滞感潘毛。
-
宿云寒不卷,春雪堕如簁。骋巧先投隙,潜光半入池。喜深将策试,惊密仰檐窥。自下何曾污,增高未觉危。比心明可烛,拂面爱还吹。妒舞时飘袖,欺梅并压枝。地空迷界限,砌满接高卑。浩荡乾坤合,霏微物象移。为祥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