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思·张仲素》原文与赏析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 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思夫忘情的痴态,颇富傻趣。
作品首先从郊野景色写起。“袅袅”,形容柳枝随风摆动的样子;“陌”是田间的小路。“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的柳丝随风飘荡, 田间小路旁的嫩桑青翠欲滴。这两句写景,不但勾画了郊野的大好春光, 而且从女主人公活动的地点上点明了郊野, 从时间上突出了春天,从事件上暗示了采桑,为刻划她的心理活动创设了典型环境,烘托了气氛。正因为是在郊野,所以她才能抚柳摸桑, 更清楚、更真切地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正因为是春天,所以她才会触景生情,勾起她思夫的种种心绪;正因为是去采桑,所以下文写到她“忘采叶”才合情合理,不见突兀。可见,开头的两句写景,看似闲笔,实际上与作品的主题处处合拍,丝丝入扣。
后两句写她思夫的痴态。“提笼忘采叶”,一个“忘”亨,出神入化地描绘了这位女子痴呆木立的神情。她原是来采桑叶的,可是,此刻却提着篮子呆呆地站在那里,忘记了她所要做的事情。那么,她何以会出现这种痴态呢?结句以“梦”字与“忘”字相呼应,因果环扣,道出了这位女子所以失神忘情的原因——原来是昨天夜里梦见了在渔阳一带作战的丈夫,此刻仍然沉浸在梦境的回忆之中。她因思成梦,所以连做梦都想着丈夫,可见她平时对丈夫思念之深;由于梦境中会夫的情景太真切了,所以此时此刻仍旧萦绕心头,无法忘怀。她的“忘采叶”,正反映了她的不忘梦境,不忘丈夫; 以“忘”反衬“不忘”,正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妙处所在。至于她在梦中会夫时见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是丈夫血染沙场而令她忧愁担心,还是与丈夫互相依偎而使她甜意未消,作品没有明说,于含蓄不尽之中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深思。
-
【名句】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雷塘: 隋惕帝曾带兵平陈,统一了天下,可是他后来为非作歹,暴虐无道,行幸扬州,被宇文化及杀死,葬吴公台下。唐时改葬于雷塘,在扬州市北十五里雷塘南平冈上。句意:
-
之子问伊川,伊川已春色。绿芷杂芳浦,青溪含白石。山阿昔留赏,屐齿无遗迹。惟有岩桂花,留芳待归客。
-
为郡久无补,越乡空复深。苟能秉素节,安用叨华簪。却步园畦里,追吾野逸心。形骸拘俗吏,光景赖闲林。内讼诚知止,外言犹匪忱。成蹊谢李径,卫足感葵阴。荣达岂不伟,孤生非所任。江城何寂历,秋树亦萧森。下有北流
-
深灰夜空,以及晚风费尔南多·佩索阿在他的《惶然录》里有这样精彩的描述:“是的,写作是失去我自己,但是所有的人都会失落,因为生活中所
-
白居易 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 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 这首绝句诗,是居易即将到达江州时写的。他在江水回流的地方,在船上已能看到江州西门外驿馆门前的华表,内心既兴奋,又有些惶惶然。
-
驺骑传呼出跨坊,簿书填委入充堂。谁教按部如何武,只许清樽对孟光。婉娩有时来入梦,温柔何日听还乡。酸寒病守忧堪笑,千步空余仆射常
-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
-
李益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这首被誉为“神品”的小诗,既有
-
复套之争是明朝中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表现形式之一。复套之争在嘉靖年间最为激烈。河套地区就是今天宁夏和内蒙古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的大片黄河沿岸地区。控制河套地区,对明代的边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
总有一天总有一天, 我们会把大地搬空那些蚂蚁再小,也是一个阶级米,比春天的尸体还要白故乡的葵花故乡的原野,有那么多葵花用一生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