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去草·杨杰》原文与赏析
杨杰
勿去草,草无恶,若比世俗俗浮薄。君不见长安公卿家,公卿盛时客如麻。公卿去后门无车,唯有芳草年年加。又不见千里万里江湖滨,触目凄凄无故人,唯有芳草随车轮。一日还旧居,门前草先除。草于主人实无负,主人于草宜何如?勿去草,草无恶,若比世俗俗浮薄。
杨杰,字次公,无为(今属安徽)人,自称无为子,生卒年不详,北宋嘉祐(1056—1063)进士。他的诗,平易处近白居易,奇崛处近卢仝。
这首诗借有情之芳草被除以喻世态的炎凉,世情之险恶,是一首充满理趣的诗。
开篇三句直陈此诗主旨。诗人认为,人们不该除去芳草,芳草对人并无坏处,若将芳草跟世俗相比,世俗显得多么浮薄。比喻总是跛足的,诗人运用时往往取其一点而舍弃其余。有时为了创新,还常常故意避开其通常的含义, 而出人意外地运用其偏僻的含义。一般来讲,除草是为了环境的整洁,是无可非议的;但现在诗人并不从这个意义上去用喻,而是另取新意,从芳草对人有情无情这方面来着眼。
诗歌接着用“君不见”“又不见”具体地将人的势利无情和芳草的缠绵多情对比:当公卿势盛时,宾客盈门,多如乱麻,而公卿势衰时,则门无车马,十分冷落;唯有芳草不趋炎附势,在公卿势衰后更加茂盛。当失意之人遭到贬谪或为了谋生而奔走江湖的时候,旁无故人,触目凄凉,“唯有芳草随车轮”。诗人充满热情地赞誉芳草多情,正是为了突出世俗的势利寡情。
可是,尽管如此,芳草的遭遇却十分恶劣:“一日还旧居,门前草先除。”于是,诗人非常激动地责问主人:芳草并没有辜负你,你为什么如此对待芳草。至此,诗人再一次重复开头三句,郑重地告诫人们不能除去芳草。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封建社会司空见惯的现象,要批判它,常易落入老套。此诗用芳草被除作喻,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因此便充满了理趣。
-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2) 。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3)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
-
【原题】:奇仲德华第二转语皆有旨趣致中乃谓仆操两可於其间戏成长句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含有零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带"零"的诗句.,包含零字的古诗,含有零字的古诗词。0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二02、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纳兰性德《虞美人》03、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纳
-
江上吟 【作者】:李白【年代】:唐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
-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散文篇名。选自《孟子·滕文公上》。以首句名篇。汉赵岐《孟子章句》说:“劳心,君也;劳力,民也。君施教以治理之,民竭力治公田以奉养其上,天下通义所常行者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画堂新拘近孤山。曲阑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作
-
【原题】:居魏岁馀未尝见江乡故人今无悔如雄过此相见甚喜席间率成短篇呈之
-
在我国辽西地区,至今存在着“打下处”与“坐福”的民间风俗。 迎娶的头一天,男方要由家族中的“全福人”满语称“全口人”的长辈布置好洞房。洞房里比较要紧的几处:一是炕上被子的四角要放上大枣、花生桂元和栗子
-
【经文】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 ① ,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 ② ;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
-
孔子曰:“智者乐 ① 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二十三) 注释 ①乐:喜欢。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流动、善变的水,仁德的人喜欢稳定、持重的山。” 感悟 智者以才智治世、以变应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