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右·元好问》原文与赏析
元好问
淮右城池几处存?宋州新事不堪论!
辅车谩欲通吴会,突骑谁当捣蓟门!
细水浮花归别涧, 断云含雨入孤村。
空余韩偓伤时语, 留与累臣一断魂。
淮右指淮西一带,当时为宋、金交界处,南宋与蒙古联合攻金,宋将孟珙攻取了顺阳(今河南浙川)、邓州(今河南邓县)等地,所以说“淮右城池几处存”。“宋州新事”指金哀宗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县南)被官奴囚禁于照碧堂,其实金朝已名存实亡,所以说“不堪论”。诗人眼见金朝大势已去,作为一个参与国家机要的大臣,竟无能为力,引起了深切的感慨。
诗人认为金、宋的关系如“辅车相依”,他本来主张“通吴会”(吴郡、会稽,这里代称南宋)与南宋达成和议共同对付蒙古军的,可是却遭金朝君臣的反对,如今却亡于蒙古人之手,“谩”是“不用”、“不要”的意思,事已至今,也不用再提了,表现了诗人对政事无可奈何的愤慨。历史上那些奸臣往往取得统治者的宠信,统治者哪里知道他们恰恰是自己的掘墓人,有的是至死方悟,有的是死而不悟,只有那些进逆耳之言的忠臣,才会在亡国之时发出这样的愤慨。
“突骑谁当捣蓟门”是“谁挡突骑捣蓟门”的倒装,“突骑”指蒙古铁骑。“蓟门”遗址在今北京德胜门西北,这里借指蒙古军攻取洛阳,金守将强伸被杀事。女真族已不是当年入关时那样的剽悍强盛了,如今有谁能抵挡蒙古骑兵呢?
第三联引用晚唐诗人韩偓春尽中的原句,意思是金朝也到了“春尽”的地步,前途已黯淡无光了。韩偓原诗仅仅是描写“春尽”时的自然景色,诗人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就使这景物描写有了灵魂。“流水落花春去也”,江山易主,连“细水浮花”也归“别涧”而非我所有了。故国有如一个“孤村”,况且“断云含雨”不断侵袭,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亡国之情寓于凄凉之景,在爱国者的泪眼中,显得格外悲切。
景与情合,随手拈来,借景抒情,正是妙手。
结联说追思往事,白白地留下了韩偓的这些“伤时语”,使自己这个“累臣”——被羁管的亡国之臣,“一断魂”!
清朝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杜甫)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元好问)则往往有之。”所谓“可歌可泣者”,即指壮怀激烈的爱国诗篇,元好问在元蒙铁蹄的蹂躏之下,痛感国破家亡,匹夫未尽其责,写出沉挚悲凉的诗史来,确是与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一脉相承的。
-
皇都依仁里,西北有高斋。昨日主人氏,治井堂西陲。工人三五辈,辇出土与泥。到水不数尺,积共庭树齐。他日井甃毕,用土益作堤。曲随林掩映,缭以池周回。下去冥寞穴,上承雨露滋。寄辞别地脉,因言谢泉扉。升腾不自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进课堂课题研究小结,内容包括小课题研究学生活动总结小课题研究学生活动总结唐诗、宋词通过,如何引导学生写好关于古诗词的研究报告,古诗词诵读课题主要阶段性成果。检举唐诗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
-
上章乞休致 ① ,戏作念奴娇以自贺 老夫归去,有三径 ② 、足可长拖衫袖。一道官衔清彻骨,别有监临主守。主守清风,监临明月,兼管栽花柳。登山临水,作诗三首两首。 休说白日升天,莫夸金印 ③ ,斗大悬双
-
李方膺 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 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 【评说】 本诗选自南京博物院藏李方膺《潇湘风竹图》题诗。 “风”,无色无形,难以捉摸,要在画中加以表现,难度可想而知。而李方
-
【注释】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赏析】 公元前260年,秦军歼灭赵国主力后,将邯郸团团围
-
夏闰秋候早,七月风骚骚。渭川烟景晚,骊山宫殿高。丹殿子司谏,赤县我徒劳。相去半日程,不得同游遨。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可怜趋走吏,尘土满青袍。邮传拥两驿,簿书堆六曹。为问纲纪掾,何必使铅刀?
-
《水经》云 〔2〕 :“彭蠡之口 〔3〕 ,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4〕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5〕 。”是说也 〔6〕 ,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 〔7〕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冯延巳《归自谣》冯延巳 冯延巳 江水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 ① 。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 峰壑凝秋色图 溥儒 注释 ①潇湘客:指离别远行的人。郑谷《
-
管同:游西陂记 管同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陈燕仲谋、陈焯度光招予游宋氏西陂。陂自牧仲尚书之没,至于今逾百年矣,又尝值黄河之患,所
-
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门。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樽。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