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东光
无名氏
【原文】
东光[1]乎,苍梧何不乎[2]。
苍梧多腐粟[3],无益诸军粮。
诸军游荡子[4],早行多悲伤。
【注释】
[1]东光:东方发亮,即天明。
[2]不:同“否”。苍梧地多潮湿,多雾气,所以天迟迟不亮。
[3]腐粟:陈年积贮已经败坏的五谷粮食。
[4]游荡子:离乡远行的人。
【作者介绍】
此诗作者不详。
【赏析】
东光,相和歌辞之一。汉武帝时期,今广东一带的南越国相作乱,杀害国王和太后及汉朝使者。汉武帝元鼎五年(112年),朝廷不顾臣民反对,发动了征讨南越的战争。汉武帝派人从今湖南等地出兵讨伐,进攻苍梧,即今广西梧州。梧州地方潮湿,多瘴气,出征士兵多有不满。又因为战争的性质是侵略战争,所以尽管朝廷以重赏高爵鼓励人们从军,仍然激不起人民参战的热情,这样,朝廷只好征集了大量罪犯充当士兵。东光这首诗,就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出征军人路途的悲怨哀苦,反映了人民的厌战情绪。
“东光”意思就是东方光明。“东光乎?苍梧何不乎?”开头两句说,东方亮了吗?苍梧为什么还不亮呢?苍梧又称梧州,即今广西苍梧县,是去南越必经之地,那里早晨瘴雾浓重,不见太阳,这对北方人来说是很不习惯的。“何不乎”三字中包含着行伍军士的疑虑和不满。“苍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中间两句,进一步抒写军士的怨愤情绪。苍梧一带雨水多,空气潮湿,仓库中的存粮又多,粮食很容易腐烂,用这样的粮食供应“诸军”,也就是“各路军队”,大家当然十分厌恶,所以说“无益”。“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结尾二句反映出清晨行军时军人们的心情,用“悲伤”二字点明题旨,表达人们的厌战情绪。“游荡子”这里指离家在四方游荡的人,无贬义。
这首诗主题鲜明,感情色彩浓郁,语言平易,造句质朴凝练,颇有韵味,感染力极强。
-
古文观止·清文·沙张白·市声说 鸟之声聚于林
-
岑寂双甘树,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
安礼章·第六 【题解】 注曰:“安而履之为礼。” 王氏曰:“安者,定也。礼者,人之大体也。此章之内,所明承上接下,以显尊卑之
-
三晋古文化是山西古代文化发展的成熟形态,是我国古代最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它内涵丰富,个性突出,渊源古老,遗风久远,在伟大的中华古文化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我们沿流而溯源,把三晋古文化的发展区分
-
【注释】:[1]《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为知人写字五幅,皆自作诗。……为滨之上学士云:‘故乡黯黯锁玄云,……。’为坪井学士云:‘皓齿吴娃唱柳枝……。’”诗中的“食”条幅手迹作“吃”。滨之上,即滨之上信隆;坪井,即坪井芳治。他
-
古文·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朱浮盖闻知者顺时而谋
-
刘秩过芜湖百里芜湖县,封侯自汉朝。荻林秋带雨,沙浦晚生潮。近海鱼盐富,濒淮粟麦饶。相逢白头叟,击壤颂唐尧。作者简介刘秩,字作卿,
-
小马哥:
-
此诗可分为四段。每段都是以“笑矣乎”开头。第一段,诗人化用汉代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来讽刺是非错位、黑自颠倒的丑恶社会现实。接着举了战国时张仪、苏秦的例子来说明“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的现象。张仪和苏秦是
-
【3661】欧洲何以征服世界?(〔美〕菲利普•霍夫曼著,赖希倩译,中信出版社,23万字,2017年6月第1版,48元)△共7章:①引言;②近代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