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白居易》原文与赏析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无一句难解,无一字冷僻,跟诗人浅近的诗风一致,但它却情敛意裹,题旨隐晦,有“朦胧”的味道,耐人咀嚼。
全诗可以看出诗人有感于事,有悟于心,通过自己一瞬间的感受、直觉、情绪来表现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饰以微妙的、激发人去揣摩的主观感情色彩。
“花非花”,是说似花,“雾非雾”,乃谓类雾,并不实指花、雾,那么这如花若雾的取象究竟是什么——令人捉摸不定。“夜半来,天明去”,也未显言系指何物。而“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到底都没有挑明是什么——这岂非成了谜语吗?不,它朦胧而不晦涩,分明有着定向暗示。四行诗句,的确笼罩着轻雾,迷茫莫辨,然而雾里有花,这“花”便是喻意。
整个的一首诗是由一连串的比喻组合成给人以可感性的意象。非花非雾,就意态而言是轻飏飘渺的;来匆匆,去匆匆,借助“夜半”到“天明”的时间概念,说明短暂易逝。“春梦”是美好的,可惜不能长久;“朝云”是艳丽的,可惜多幻无定,这又分明是指失落的空虚。综合起来看。这首诗在外在的描述中蕴含着一种总体喻意,这就是:对某件事或是对某个人那些值得追忆的情景,在眼前不复存在。唯其“来如春梦”和“去似朝云”,才越发显出好景不长却又难以忘情的怅恨之甚!根据这总体喻意,读者可以调动欣赏时的联想与想象,作出多种多样的理解,实现主观对客观的超越。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小说幻灭中指出:“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这样,才能做到如宋代诗人梅尧臣于六一诗话里所说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因此,反复吟咏花非花,不同的读者各自从不同的“心理场”出发,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也许感慨韶华的流逝之快,也许叹息青春的不再复归,也许怀念友人的遽然离去,也许向往什么的意外幻灭,也许……。诗人在这里,并不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完全允许“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不有背于诗中原有的象征性形象,任你去“目尽尺幅,神驰千里”。
这首诗的朦胧,能让读者受到诗的意向的诱引,去探求丰富而悠远的内涵。而在用这种感受的主观性对客体进行再创造时,便使主体心灵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享受。诗中由于有喻意的一以贯之,因而就架起了理解诗意的桥梁。取喻花与雾,扣住“来”字,发出“几多时”的诘问,抓住“去”字,留下“无觅处”的疑惑,并在此以“春梦”与“朝云”两个喻体构成含蓄于朦胧之中的形象,促使读者思索,别有神韵。
-
成吉思汗重用贤臣耶律楚材生于世宦门第,他自幼勤学,博览群书,兼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和佛、道、医卜之说,还擅长著述,下笔为文,一
-
《小癞子》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西班牙】 佚 名 流浪汉体小说是16、17世纪流行于西班牙的一种小说,一般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借流浪汉的生活及遭遇来反映社会现实,抨击没落的贵族和虚伪的教士。虽然作品主人公
-
【原题】:四月三十日慈孝寺山亭席上次韵经父舍人送子敦都运待制赴河北
-
诗作于崇宁二年(1103)六月鄂州南楼。描写登临远眺之景,写出夏日鄂州的湖光山色、十里荷香,境界阔大,气象不凡,抒发了贬官后寄情山水的闲适,显示了心胸的开阔。
-
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情美文摘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情美文摘抄 篇1 如今到底人西去,买断春雷,乱絮笳悲,教似花愁归太迟。 此生此夜伤前事,世路轻迷,霜送无时,悲兮莫兮生别离。 —题记 雨井烟垣,肆无忌惮的北风忽隐若现,总刺人心骨。远远地望去,眼角湿了,略带一身孤影,黯然神伤。多年过去,不敢提笔,
-
彭蠡将天合,姑苏在日边。宁亲候海色,欲动孝廉船。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相思无昼夜,东泣似长川。
-
【点绛唇】俺本是避乱辞家,遨游许下。登楼罢,回首天涯,不想道屈身躯扒出他们胯。 【混江龙】他那里开筵下榻,教俺操槌按板把鼓来挝。正好俺借槌来打落,又合着鸣鼓攻他。俺这骂一句句锋铓飞剑戟,俺这鼓一声声霹
-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 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出处】唐李商隐《 夜雨寄北 》。 【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还确定 不了归期,此时,巴山夜雨淅淅沥沥,雨 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君:你。巴山: 泛指当时四川东
-
宾至——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