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长歌行
无名氏
【原文】
青青园中葵[1],朝露待日晞[2]。
阳春布德泽[3],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4]至,焜黄华叶衰[5]。
百川东到海[6],何时复西归[7]?
少壮[8]不努力,老大徒伤悲[9]。
【注释】
[1]葵:我国古代重要的蔬菜之一,有紫茎、白茎两种,以白茎为多,叶大花小,花呈紫黄色。
[2]朝露:清晨的露水。晞(Xī):晒干。
[3]布:散布。德泽:恩惠。
[4]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曰中秋节。
[5]焜(kūn)黄:颜色衰败的样子。华:同“花”。衰(cuī):衰老,衰败。
[6]百川:泛指河流。海:指东海。
[7]西归:指回流。
[8]少壮:年轻的时候。
[9]老大:年老的时候。徒:徒然,白白的。
【作者介绍】
此诗作者不详。
【赏析】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叫“歌”“行”,有长歌行、短歌行等。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本篇是一首劝学诗。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
此诗借物言理,托物言志。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在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到来,百草凋零。诗歌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花草繁茂、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第七和第八两句以一个巧妙生动的比喻,写出了岁月的无情。“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应该趁年轻力壮,抓住青春年华,珍惜时光,及时努力,勤奋学习、工作,不可虚度光阴,免得到年老时空自悲叹、追悔莫及。结尾两句是诗人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至理名言,浑厚有力,深沉含蓄,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诗歌结尾由对宇宙的探寻转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令人振聋发聩的结论结束全诗。
全诗语言通俗质朴,浅显易懂,于平淡无奇中彰显深刻的人生哲理,读过之后令人振奋,引人深思。
这首诗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都遵循由盛到衰、由少到老、由生到死的客观规律。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时光短暂,转瞬即逝,所以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趁年轻努力工作、积极学习,莫让年华付诸流水。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
项穆,初名德枝,后更名穆,字德纯,号贞元,亦号无称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万历时官中书。为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子。穆承家学,故工书,明沈思考《陆沉漫稿》曰: “德纯书于晋、唐名家,罔不该会,而心摹手追者
-
采苓 作者: 刘建卫 【本书体例】
-
[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己亥杂
-
协风阳律应,满砌荚蓂新。绛阙罗千卫,华灯曜百轮。悠悠未央夜,粲粲彼都人。万宇今无外,登台共乐春。
-
词中上片回忆与叶衡同游钟山,“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独立苍茫”、“日暮天寒”以苍茫无人来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
-
叶適在《书龙川集后》(《水心集》卷二十九)一文里,记载了陈亮每当一首词写成后,常自感叹:“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陈亮本人的话说明了他的词作不是一般的卖弄风骚,而是寄寓着他的经邦济世的思想抱负。也就是说,读他的词必须和他的生平遭遇、政治思想
-
道为谋书重,名因赋颂雄。礼闱曾擢桂,宪府旧乘骢。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唯馀旧台柏,萧瑟九原中。
-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出处】唐.韦庄《 章台夜思 》 【意思】长夜中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好象风雨绕弦无尽凄楚悲哀。孤灯之下听到楚地号角凄怆;西边一钩残月巳经落下章
-
窃脂方纪瑞,布谷未催耕。鱼沫依苹渚,蜗涎上彩楹。江湖来梦寐,蓑笠负平生。琴里思归曲,因君一再行。
-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①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②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③ 【注释】 ①引望:引领而望,伸颈远眺。杳杳:深远貌。②断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