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纻辞(三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白纻辞(三首)
【原文】
其一
扬清歌,发皓齿,北方佳人东邻子[1]。
且吟白纻停渌水[2],长袖拂面为君起。
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塞鸿[3]。
玉颜满堂乐未终,馆娃日落歌吹濛[4]。
其二
月寒江清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
垂罗舞縠扬哀音,郢中白雪且莫吟,子夜吴歌动君心[5]。
动君心,冀君赏。
愿作天池双鸳鸯[6],一朝飞去青云上。
其三
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7]。
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稀。
激楚结风醉忘归,高堂月落烛已微,玉钗挂缨君莫违[8]。
【注释】
[1]扬:飞扬,升高。清歌:高亢清亮的歌曲。发:启,开。皓:洁白。北方佳人东邻子:二者皆泛指美人。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李)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颜盛色茂,景曜光起。恒翘翘(高起貌)而相顾,欲留臣而共止。”
[2]渌水:古舞曲名。
[3]胡风:北风。塞鸿:塞外的鸿雁。
[4]玉颜:形容美丽的容貌,多指美女。馆娃:春秋吴宫名。吴王夫差作宫于砚石山以馆西施。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址在今江苏吴县西南灵岩山。濛(méng):一作“中”。
[5]罗:轻软细密的丝织品。榖(hú):绉纱。哀音:哀伤动人的乐声。郢(yǐng):春秋楚国都城。白雪:古乐曲名。
[6]天池:天上仙界之池。谓不受世俗约束之地。
[7]吴刀:吴地出产的剪刀。彩:一作“绮”,彩色的丝织品。妆:服装。夺:胜过。
[8]激楚、结风:皆歌曲名。缨:男子冠带。
【赏析】
白纻辞,古乐府题名,一作“白苎辞”。乐府古题要解:白苎辞,古辞,盛称舞者之美,宜及芳时行乐。其誉白苎曰:“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袍已光驱巾拂尘。”清王琦注:旧史称白苎,吴地所出。白苎舞,本吴舞也。梁武帝令沈约改其辞为四时之歌,若“兰叶参差桃半红”,即其春歌也。
这三首诗当作于李白漫游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期,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之后不久。
第一首诗盛称歌者相貌美,歌声美,舞姿美,即使在寒苦的塞外,阴冷的霜夜,也给满堂听众带来无限欢乐。诗分两段。前五句正面描写歌者。后四句以环境反衬诸美的客观效果:胡地之秋夜如此寒冷,唯有塞鸿飘飞到国中。满堂的美女玉颜,乐曲没有终散,日落时分在馆娃宫中传来了阵阵美妙的歌声。
第二首诗写一位歌女舞姿优美,歌声感人。她的目的是想打动她所心爱的人,欲与其共结伉俪,双飞双栖。
第三首诗写一位美丽的歌伎,歌舞至夜深人静时,情绪激动,歌舞节拍急迫迅疾,加之月落烛微,便与听者相拥一起,难舍难分。
这组诗意境美妙,歌舞缠绵,情韵无尽。
-
陈维崧是清代著名的词人。他继承宋代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出生于一个具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的文学世家,少时享有盛名,被誉为“江左凤凰”。明亡入清后,漂零四方,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因而词作多具现实主义的深刻内容。这
-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城台殿阁·亭台”类的诗句。 凉亭四周树木繁茂、青翠,浓荫遮盖了附近邻居的房舍。
-
《人天眼目》是宋代佛教禅宗的重要著作。南宋淳熙 (1174—1189) 年间由释智昭编集。南宋宝祐六年(1258),释大观予以修订。元延祐四年 (1317),释致祐在重修基础上刊刻流行。元以后多种《大
-
《眉妩 新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 ①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②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 ③ 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④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
-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
柳开《游天平山记》 柳开 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 今惟深自上党入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
-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这个题目,可写的事甚多。此诗所咏是春日雨后初晴华屋幽院的一角。 “一夕轻雷落万丝”是喜雨之词,“万丝”,形容密而细的雨
-
冰壶凝皓彩,水殿漾轻涟。绣茧夸新巧,萦丝喜续年。
-
此诗为元好问晚期之作。是时,他已过起了遗民的生活,编纂诗集,撰写金史。在访诗和收集史料的过程中,往来于晋、豫、鲁、冀等地,有机会游访名山大川。创作倾向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此时,描绘歌咏山水风光的作品增多。“少室山”在河南登封县西北,颍水发源于此。在这首诗中,作者借描绘少室南原的优美静谧,隐隐地反衬出
-
阁下灯前梦,巴南城里游。觅花来渡口,寻寺到山头。江色分明绿,猿声依旧愁。禁钟惊睡觉,唯不上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