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诗(其四十五)·阮籍》原文与赏析
阮籍
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修竹隐山阴,射干临增城。葛藟延幽谷, 绵绵瓜瓞生。乐极消灵神,哀深伤人情。竟知忧无益, 岂若归太清。
阮籍(210—263),生当魏、晋乱世,司马氏阴谋篡夺曹魏政权,籍虽心怀不满,但恐罹杀身之祸,只得表面上敷衍,“不与世事”,以“酣饮为常”。为躲避司马炎的求婚,曾昏醉六十日,只得作罢。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
这是一首揭露贤才遭到埋没、庸才窃据高位的怨愤诗。它的主题思想和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跟左思的咏史诗差不多,但它的表现手法却与左诗不同。
阮籍咏怀,喜用芳草美人的博喻手法,沈德潜指出“其原自离骚来”(古诗源卷六)。此诗前六句全以草木为喻,幽兰、朱草、修竹以喻贤才,射干、葛藟、瓜瓞以喻庸才。
幽兰句直接来自离骚“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原意是说楚国颠倒黑白、混淆香臭,家家户户将臭蒿子草插得满腰都是,反而说充满幽香的兰花不可佩带,以喻示楚怀王亲近坏人、远离贤人。阮诗将两句浓缩成一句,显得更加精炼。
朱草句意思是说,朱草本该在圣王以德化天下时降生,如今是黑暗的乱世,你朱草为谁开花呢?
幽兰不受重视,朱草开花弄错了时间,修竹埋没于山阴,迭用三个比喻说明贤才不容于世,其怨愤之情,也随着喷薄而出!
可是,射干这种矮小的树木却面临着高高的城墙,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以此来喻示庸才完全靠那出身高贵而攀附青云。
跟上文一样,同时迭用射干临城、葛藟延谷、瓜瓞绵绵三个比喻说明庸人小人布满朝廷,其不满之意,也充满在字里行间。
由于诗歌的第一段出现了一连串对比鲜明的正反形象,第二段的直接抒怀就有了坚实的根基,显得具体而真切。
“乐极消灵神”是说人欢乐到极点反而会耗散精神,但这是虚幌一枪,目的是反衬出下面“哀深伤人情”句,因为面对着上述贤俊遭埋没、奸庸踞高位的黑暗现象,诗人只能“哀深伤人情”而决不会“乐极消灵神”的!
“哀深伤人情”是这首诗感情的高潮点,似乎无以复加了,谁知诗的结尾又写出“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两句,意谓既然知道忧伤无补于事,不如去学神仙高蹈隐居吧,在表面的旷达下抒写了诗人更加深广的忧愤。“曰忧无益者,正忧之至也。”前人已经体会到了这一点(引自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所引陈祚明语)。
沈德潜说:“阮公咏怀,反覆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之诗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矣。”(古诗源卷六)。我们则认为,可以求时事则求之,以便使诗意更显豁;不可求则不必硬求, 以防穿凿。这才是正确的解诗方法。
-
这首《子夜歌》是思妇的子夜的悲歌。上阕紧扣题目描写子夜深闺的寂寞凄凉,下阕抒发思妇的愁苦之情。词虽是写的传统题材,但写景与写人的结合,刻画人物的矛盾心理,却独具特色。 开头即直写三更之月,对应词题。然三更,午夜也,正是人们熟睡之时
-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 (1) ,果安在哉 (2) ?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3)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4) 。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5)
-
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愣题春绮遗像》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
-
李煜名句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句大意
原句表达了李煜对离别之苦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其中“剪不断,理还乱”形象地描绘了离愁之情的纠缠与难舍,而“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则深刻展示了别离之痛的独特感受。这句诗表达了李煜内心深处对离愁的无奈与痛苦的抒发,让人深感其离别之苦的煎熬之情。这句诗字字千钧,让人领略到了离愁的心境。这个诗句与中国古代许多词作中一样,表达了人们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李煜的这句名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表达了他深深而痛苦的离别之情。这句诗句字字入心,情感饱满,读来令人心酸。
-
新授铜符未著绯,因君装束始光辉。惠深范叔绨袍赠,荣过苏秦佩印归。鱼缀白金随步跃,鹘衔红绶绕身飞。明朝恋别朱门泪,不敢多垂恐污衣。 作品赏析原题:初除官,蒙裴常侍赠鹘衔瑞草绯袍鱼袋,因谢惠贶,兼抒离情
-
滑稽列传滑稽列传 《史记》 【题解】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
-
注解:《奥赛罗》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这出戏最早于1年11月1日在伦敦首演。
-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①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
-
不发人过【原典】王文正①太尉局量宽厚,未尝见其怒。饮食有不精洁者,但②不食而已。家人欲试其量,以少埃墨③投羹中,公唯啖饭而已。问其
-
在前首诗的结尾,诗人写道:“细逐空香百遍行”。在那飘忽无定的“空香”之中,伊人的倩影已仿佛出现在诗人的眼前,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