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怨(其一)·刘皂》原文与赏析
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 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 拭却千行更万行。
刘皂,贞元间人。全唐诗存其诗五首。
这首长门怨,句句写的是怨,但字字均不言怨,而其怨自见。诗人将抽象的“怨”,化成了具体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写怨而不言怨,要能收到如司空图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乃赖于高度的艺术概括,这就是含蓄所要显出的艺术魅力。
“雨滴长门秋夜长”,诗人首先向读者推出了秋雨绵绵,气氛悲凉的图景。“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西圃词说)。这里的“写景”就是“言情”,即所谓景中寓情也。“长门”借代冷宫,汉武帝之陈皇后失宠后的幽禁之地。司马相如曾作长门赋,颇有影响,汉后的历代古典诗词中常以“长门”作故实来写宫怨。诗中的女主角深居冷宫,目见雨丝连连,耳闻雨声滴滴,拨动了她怨不能眠的心弦。时值秋季,又逢夜晚, 昏暗中夹着寒气,倍添寂寥,分外使她感到凄然难耐。景哀情苦,情景交融,诗一开始就为全诗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薄纱,在失宠人觉得“秋夜长”的叹息中定下了诗的基调:怨!这时的她,独愁孤思,心绪不宁,“愁心和雨到昭阳”,想起了君王跟新人宴饮作乐的情状。“昭阳”,适与“长门”构成对照,指得宠宫妃所居之处。在她的视觉里,秋夜的雨水象是自己流不完的泪水,在她的听觉里,下雨的响声象在诉说自己的幽恨与闲愁,因此她被损害的心伴随着秋雨,驰向了光耀满目的昭阳殿。人在“长门”,为什么要心往“昭阳”呢?诗句没有道出,其丰富的内容包裹在不言之中。雨景与心境的主客观互相契合,扩大了深广的意蕴,“长门”与“昭阳”的不一样互相对立,宣泄了人物的怨愁,这就是说见秋雨而牵情触绪,悲失宠而追忆往昔。我们从这位被掷弃的宫妃这种凄凉感旧,长叹生哀的形象的想象上,不是能够意会到字句表层外的余味吗?“愁心和雨”一与“到昭阳”联系起来,你就会觉得辞短韵长,凝重沉郁了。
三、四句诗“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是由人物的心态描写转到人物的形态描写上。“君恩断”是她伤心落泪的根因, 而泪流千万行的夸张,则越发强化了她的伤心。刘皂在长门怨的另一首诗中也写到失宠人的“泪”:“珊瑚枕上泪千行,不是思君是恨君。”我们由此可以理解,她的泪流不止,是“恨”的外在直观。她怎能不恨呢?“君恩”一“断”,固然将昨天被承宠的美景打碎成了散片,而且葬送了她的青春年华。再说,“君恩”一“断”,固然她被逐出“昭阳”而入“长门”饮泣,而且饱尝着君王喜新厌旧给以她巨大刺激的无限辛酸。还有,“君恩”一“断”,固然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地囚禁在牢笼般的室内,任时光流逝,闲得无聊,而且难料未来有什么更悲惨的结局,所以她流不完的泪水,是因她有倾不完的苦水。其“恨”,实质上还是怨的表现,是怨极而上升为“恨”!读至此,我们觉得怨气弥漫满纸,可见诗人对笔下的人物是多么的怜悯与同情啊!
全诗语言清畅,并不在设彩繁艳上雕字琢句,但含意深微,直率中饶有韵致。四句诗,由首句涵盖题旨,一路写来,连锁而钩贯,紧密无罅,为诗的形象整体,描划出了线条分明的轮廓。
-
作者: 文淑慧任光
-
小马哥:
-
惟幽兰之芳草,禀天地之纯精,抱青紫之奇色,挺龙虎之嘉名〔2〕。不起林而独秀,必固本
-
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紧要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从古贤人君子,多非生而富贵之人;但能安贫守分,便是贤人君子一流人。不安贫守分,毕世经营,舍易而图难,究竟富贵不可以求
-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
[唐]罗隐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在楚汉相争
-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
-
却 奁 (杂扮保儿掇马桶上 〔2〕 )龟尿龟尿,撒出小龟;鳖血鳖血,变成小鳖。龟尿鳖血,看不分别;鳖血龟尿,说不清白。看不分别,混了亲爹;说不清白,混了亲伯。(笑介 〔3〕 )胡闹,胡闹!昨日香姐上头
-
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释】 元九:即元稹,白居易的朋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
-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作品赏析思乡诗也。注:1: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南山,昌谷之女几山也。2: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