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杨绛的成长经历作品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杨绛的成长经历作品解读

解读

第一部分杨绛的成长经历

小马哥:

杨绛先生生于1911年,逝世于2016年,她以105岁的高龄,活出了一位世纪老人的风范。杨绛先生是一位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被称为中国“永远的女先生”。她历经人生的起起落落,依然平静、充实、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在她90岁的时候,也就是2001年,她把丈夫的稿费、版税捐赠给了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在她逝世前,也就是2016年,她将家中所有字画——钱钟书和自己珍藏的所有珍贵的文物字画,全部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全部捐赠国家有关单位。真是让人钦佩的大家风范。今天,安子,我们就来聊一聊女先生杨绛吧。

安子:

听众朋友们好,小马哥好,感谢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坐在这里,和大家聊一聊永远的女先生——杨绛。

注解: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钱钟书的妻子,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100多万册;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4年,杨绛出版洗澡之后,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说起杨绛先生,我要先说一个词,那就是贵族。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富而不贵,也有一些人贵而不富。真正的贵族,不一定要富可敌国,真正的贵族,是精神的贵族,比如杨绛先生。

杨绛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用杨绛自己的话说,就是“寒素人家”。家里几代都是书生或者文官,她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秉性正直、酷爱读书。

杨氏家族很庞大,杨绛的父亲有兄弟姊妹六人,都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杨家家风纯良,文化积蕴深厚,这也为杨绛后来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解: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小马哥:

家庭的熏陶功不可没。

安子:

是啊,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因为得罪了省长,被调到北京任职。杨绛就随着家人来到了北京。杨绛5岁进入北京女高师附小读书。当时,杨绛的父亲在北京任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检察长等职务,公务繁忙。在杨绛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因为扣押交通部总长,被迫离开了北京。

虽然父亲的仕途不顺,但是在杨绛眼里,父亲却是伟人。

被贬职回无锡老家时,很多人到北京的站台上来送父亲,有这样一位父亲,杨绛觉得非常自豪。

后来,杨绛随父母在无锡租了房子住下,没多久,又随父母迁居上海。在上海期间,杨荫杭应邀在上海申报馆当主笔,杨绛则在启明女校上学。后来,杨绛又随父母定居苏州,当时杨绛已经16岁,进入苏州的振华女校读书。

杨绛的父亲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教育子女要“有志气,立大志”,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还要求子女们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小马哥: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杨绛的父亲是怎样要求子女独立的呢?有没有这样的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安子:

当时北伐战争如火如荼,学生运动此起彼伏,杨绛也被推选去搞学生宣传,可她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不想参加。很多不想参加游行的同学都找借口说“家里不赞成”,把责任推给家里,也就再没人要求他们去开会、游行了。杨绛就问父亲,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

没想到父亲竟然一口拒绝,还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父亲还对杨绛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你敢吗?”

杨绛只好苦着脸说:“敢!”

于是,杨绛回到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游行,我不去。”结果被说“岂有此理”,不过倒也有不少同学站出来,同意她的意见,从此,拒绝游行有了一个新的独立自主的声音,那就是杨绛提出的:“我不赞成,所以我不去。”

注解:杨绛的父亲叫杨荫杭。杨绛在晚年出版了回忆我的父亲,书中就记述了父亲的生平事迹,体现了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为中国的富强做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正因为杨绛的父亲不畏强权、刚直不阿,所以在官场上屡被排挤。

小马哥:

我记得看过有关报道,说杨绛最初并没有走进清华大学,这是为什么呢?是她没有考上,还是另有原因?

安子:

不是杨绛没有考上,而是没有机会考。1928年夏,杨绛准备报考大学。当时清华大学刚开始招收女生,但不到南方招生,也就是说,身在苏州的杨绛没有机会考清华大学,只好就近考入苏州的东吴大学。

小马哥:

杨绛最初选择的专业是文学吗?

注解:杨绛在东吴大学读三年级的时候,她的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为她申请到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然而,她竟然谢绝了留学的申请,她认为,与其到美国攻读政治,不如在国内较好的大学里攻读文学。

安子:

不是,杨绛在东吴大学读了一年之后,学校让分科。东吴大学没有文学专业,只有法预科和政治学专业,这让杨绛大伤脑筋。她征求父亲的意见,问自己到底该学什么专业,父亲回答:“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最后,杨绛选择了政治系。东吴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十分可观,中外文学名著很多,杨绛在那里博览群书。

东吴大学是教会大学,非常重视外语,这为杨绛后来成为文学翻译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杨绛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

猜你喜欢
  • 李齐贤《太常引·暮行》羁旅征途|荒林寒夜词作

    《太常引·暮行》写的是羁旅征途,荒林寒夜,这一切本应是那么凄凉,而词人写来,却别有一种幽谧闲婉之致。

  • 咏花诗词之《红花》全诗原文鉴赏

    李中 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 染出轻罗莫相贵,古人崇俭诫奢华。 这首咏花诗别具一格,不誉花姿、花容,单言花色;不是惜花抒情,而是状物述诫,俨然是一首警世格言。 乍一看诗题,以为红花泛指红色的

  • 寓言“龙”注释、翻译和解说

    北直界有坠龙入村。其行重拙, 入某绅家。其户仅可容躯,塞而入。家人尽奔。登楼 譟,铳炮轰然。龙乃出。门外停貯潦水,浅不盈尺。龙入,转侧其中,身尽泥涂;极力腾跃, 尺余辄坠。泥蟠三日, 蝇集鳞甲。忽大雨

  • 孟浩然《檀溪寻故人(一题作檀溪寻古)》全诗赏析

    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 《泻水置平地》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泻水置平地 (《拟行路难》之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在鲍照的《拟行路难》的组诗中,这首诗大概是

  • 苏轼《满江红》全诗鉴赏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 《父亲的年轮(外一篇)》万吉星散文赏析

    小时候,随父亲上山伐树。父亲锯倒一棵树后,我抚摸着树桩上那一圈圈不规则的圆形图案问父亲:“爸,这是什么呀?”父亲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

  • 小说《“和平,惊叹号”》原文和鉴赏

    鲍·瓦西里耶夫 (吕绍宗 译) 一次,我在莫斯科附近一座小城市参加会晤时,人们转给我一封信。下面我不加删减地予以转述,只是出于完全可以理解的原因换了名字,省去了信头。 “……我年迈的老师安娜·格奥尔基

  • 菡萏《摊事》

    摊事 一逛了逛摊。明眼人,满眼的假;我这种不明白的,也能看出个大概。连门口买水的大爷都啧啧几声,摇摇头,知道百分之九十九是赝品。但

  • 怎样的夏天古诗词(关于夏天的古诗20首)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怎样的夏天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夏天的古诗20首,写夏天的古诗限100首,关于夏天的古诗词,15首以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