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黄雀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野田黄雀行
曹植
【原文】
高树多悲风[1],海水扬其波。
利剑[2]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3]。
罗家[4]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5]罗网,黄雀得飞飞[6]。
飞飞摩[7]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释】
[1]悲风:凄厉的寒风。
[2]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
[3]鹞(yào):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罗:捕鸟用的网。
[4]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5]捎(Shāo):挥击;削破。
[6]飞飞:自由飞行貌。
[7]摩:接近,迫近。
【赏析】
史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野田黄雀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它深刻地反映了曹魏集团内部的斗争。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此诗前四句以比兴开端,影射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抒写自己无力援救友人的悲慨。“高树多悲风”,隐喻在高位者制造血雨腥风;“海水扬其波”,隐喻天下骚动不安。意象苍茫悲壮,渲染出了浓郁的悲剧气氛,读之撼人心魄,有力地振起了全篇。“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二句,紧承前两句险恶形势的描写,直抒不能援救蒙难友人的悲慨。“利剑”象征权势。手中无利剑,怎能挑破残暴者的罗网,救出蒙难的友人?比喻生动贴切,与后面少年“拔剑捎罗网”呼应衬托,显得十分熨贴自然。这两句语言警策,悲慨中充溢着劲挺之气。
“不见篱间雀”以下,采用寓言寄托讽喻。“黄雀”比拟无辜的受害者,“鹞鹰”比拟凶暴的迫害者,“少年”比拟仗义的援救者。形象富于象征意义,寓意很显豁。它巧妙地影射了曹丕集团所制造的白色恐怖,婉曲地表达了曹植和他的朋友期望得到援救的急切心情。同时“少年”救雀的行动又是对自己无力援救友人的反衬,借此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强烈悲慨。尤其是末尾“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二句,写黄雀重知遇之恩,正反衬出诗人自己受恩不报,不能为友人济难的惭愧心理。妙在含而不露。
此诗采用寓言寄托情志,幻想手握利剑挑破罗网,救出自己的友人,英武之气和壮烈情怀跃然纸上,具有汉乐府民歌的质朴风味。
-
王安石 或问复仇,对曰: 非治世之道也。明天子在上,自方伯、诸侯,以至于有司,各修其职,其能杀不辜者少矣。不幸而有焉,则其子弟以告于有司; 有司不能听,以告于其君; 其君不能听,以告于方伯; 方伯不能
-
我的黄河一年又一年,绝大部分黄河水作别大陆直奔大海去了相对于相忘于江湖我更愿相濡以沫感谢天赐的这一小部分黄河水,一如可爱的金鱼儿,
-
善恶之辩 ◆ 弥尔顿 我们所认识的善与恶在这个尘世的范围内总是相伴生长,密不可分的;而善与恶的知识又是这样的错综纠缠,且惯以形
-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作品赏析【注释】①此闲居带湖之作。年老齿落,难免伤感。然稼轩却能旷达为怀,出以戏谑调侃
-
偶对先生尽一樽,醉看万物汹崩奔。优游共我聊卒岁,肮脏如君合倚门。只恐掉头难久住,应须倾盖便深论。固知严胜风流在,又见长身十世孙。(戣,字君严;戡,字君胜。退之志其墓云:孔子世卅八,吾见其孙,白面长身。
-
第一章 光明之门多年之后,周剑鸣依然无法忘却那个黄昏在鲁南小城临沂看到的那片云朵,它像一副少年的肋骨,枯瘦如柴,和翅膀有关,和飞行
-
我曾经也梦想追逐时尚,也曾在“现实”和“时尚”中徘徊迷茫,但终因难以摆脱传统的牵绊,不得不从时尚元素中退了出来……有人爱说 野百合
-
作者: 莫渝
-
典源出处 晋 葛洪 《枕中书》:真书曰: 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玉京有八十一万天路,通八十一万山岳洞室。《魏书 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信也,先天地生,以
-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译文与赏析
【原文】 不可乘喜①而轻诺②,不可因醉而生嗔③,不可乘快④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⑤。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