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大风歌
刘邦
【原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1],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2]。
【注释】
[1]威:威力,威望,威武。加:凌驾。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
[2]安得:怎样得到。安:哪里,怎样。四方:指代国家。
【作者】
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沛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人,汉朝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汉高祖刘邦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经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赏析】
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是他平黥布回来路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时唱的一首歌。公元前196年,刘邦出兵东征,平定淮南王黥布(也叫英布)的叛乱。回归途中,经过沛县,他邀集家乡旧友和父老兄弟,一起饮酒,在宴席上他唱起这首大风歌,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心情。
这首诗一共只有三句,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最后一句却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担忧。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一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二是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叛。刘邦得以战胜项羽,依靠的是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这些军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军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军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这里,作者显得踌躇满志。
然而,在这种志得意满的背后,作者也有隐忧。因为作为皇帝,要想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又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的江山效命?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他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则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这里既有惺惺相惜之感,又有对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这就难怪他在载歌载舞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
苏子由三国论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
-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注释 (1)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2)才子:指袁拾
-
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忽骑将军马,自号报恩子。风云入壮怀,泉石别幽耳。钜鹿师欲老,常山险犹恃。岂惟彼相忧,固是吾徒耻。去去事方急,酒行可以起。
-
“隔帘微雨双飞燕,砌花零落红深浅。捻得宝筝调,心随征棹遥”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隔帘微雨双飞燕,砌花零落红深浅。捻得宝筝调,心随征棹遥”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宫怨闺怨”类的诗句。 竹帘外,
-
一瓮香醪新插刍,双鬟小妓薄能讴。管弦渐好新教得,罗绮虽贫免外求。世上贪忙不觉苦,人间除醉即须愁。不知此事君知否,君若知时从我游。
-
【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注释与译文]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两句的意思是:在东篱下悠闲地采菊,偶然一抬头望见了南山。诗句集中表现了作者摆脱尘网后悠然自得、物我皆忘的心境,历来为文人所
-
望望不可到,行行何屈盘。一迳林杪出,千岩云下看。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
-
《置醴尊师,风雨不忘。》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此词抒写了作者对春归的看法。眼前春光明媚,春花撩人。而“人惜残春,我道春归好”。一任絮飞莺老,“拼作无情,不为多情恼”。全词写得新颖别致,艳丽多姿而又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