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风
李峤
【原文】
解落三秋叶[1],
能开二月[2]花。
入竹万竿斜[4]。
过[3]江千尺浪,
【注释】
[1]解落:吹落,散落。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2]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3]过:经过。
[4]斜(xiá):倾斜。
【作者】
李峤(644~713年),唐代诗人。字巨山,赞皇县(今属河北)人。李峤是隋内史侍郎李元操曾孙,少有才志,20岁举进士。初为安定县尉,累迁给事中、吏部尚书、中书令。刚直廉正,因触忤武后,贬为润州司马。后召为凤阁舍人。一生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曾反对武则天在洛阳白司马坂建造大佛像,但未被采纳。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诗文为当时人所称道,前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相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和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后被尊为“文章宿老”。也是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最著名的御用文人,其诗多为咏风颂物之作,词句典丽,而内容较为贫乏。有集五十卷,已散失。明人辑有李峤集,全唐诗中有其作五卷。
【赏析】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一首极具特色的咏物诗。一天,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这首诗用夸张的手法以及“三”“二”“千”“万”这几个数字巧妙的组合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风,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直接描绘,于是诗人匠心独运,通过秋天的落叶,春天的花朵,江上的巨浪,倾斜的竹林来写风。全诗没有出现一个“风”字,却处处都在写风。诗的前两句通过季节来写,表明风的无时不在,后两句则通过“江”“竹”来表现风的无处不在。诗人借助这些事物,把无形的风写得具体可感,可触可摸,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作者以风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风的赞美,反映了世间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表现了有志之士勤奋坚韧的精神和奉献的品格,也表现了诗人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小令鉴赏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一首以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词。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心境低落的时期,用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描绘了雨夜的凄凉和孤寂的心境,寄托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对爱情的思念。
词的开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立即勾勒出一片阴雨连绵的夜晚氛围,灰暗的天空与暴风骤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给人以阴郁、寂寞的感觉。作者在这样的气氛下饮酒入眠,第二句"试问卷帘人
-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
-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方。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
-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
君归一水遥,魂断木兰桡。赖有南轩竹,清风慰寂寥。
-
【名句】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 语出汉代扬雄《法言·学行》。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动,所以不至山。比喻学习勤奋则有进步,停滞不前则无成。
-
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
明·归有光2嘉靖辛卯3,余自南都下第归4,闭门扫轨5,朋旧少过,家无闲室,昼居于内,
-
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
-
唐宋词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1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