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别解》序》原文|翻译|赏析
明·归有光2
嘉靖辛卯3,余自南都下第归4,闭门扫轨5,朋旧少过,家无闲室,昼居于内,日抱小女儿以嬉。儿欲睡,或乳于母,即读尚书。儿亦爱弄书,见书辄以指循行6,口作声,若甚解者,故余读常不废。时有所见,用著于录,意到即笔,不得留,昔人所谓兔起鹘落时也7。无暇为文章,留之箱筥8,以备温故9。章句分析,有古之诸家在10,不敢以比拟,号曰“别解”。
余尝谓观书若画工之有画耳目口鼻大小肥瘠无不似者11,而人见之不以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读书也,不敢谓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
1尚书别解:书名,归有光读尚书的心得笔记。2归有光(1506-1571):号震川,明代散文家,有震川集。3嘉靖辛卯:即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嘉靖:明世宗年号。4南都:即南京,明初建都南京。下第:科举考试落榜。5扫轨:扫除车迹,表示不与外界交往。6以指循行:用指顺着书页上的字行而划。7“昔人”句: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写字作画“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归有光用此,表示但有心得,立即记录,以免事后补记不及。鹘(hu):猛禽。8筥(ju):圆形竹制容器。9温习旧有知识。10古之诸家:如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等。11瘠:瘦弱。
【析点】 归有光是一个极重亲情的人,他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女二二圹志以及寒花葬志,无不于生活琐事之中,浸透着深深的亲情之爱。尚书别解序本是为学术著作所作的序,但他记述读尚书和作别解的情景,亦如叙家常。小女儿稚嫩可爱的形象、深厚的父女之情、安谧的家庭气氛,与严肃精专的治学态度竟和谐地统一在归有光的生活中,同时也就和谐地体现在这篇序文中,家庭琐事不避其俗,著于文内,构成了序文的重要内容,也形成了文章平易舒缓的特点。但因其情真事切,平易而不平庸,舒缓却不拖沓,实是归有光散文的特有风格。
这篇序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抒情记事散文,归有光于记述读尚书作别解之后,发表了他对读书的深刻见解。我国古代论画,一向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归有光以画人物为例,将此理推及于读书;又以自己读尚书为例,指出读书应力求掌握其神实质,而不能停留在字句皮毛的掌握上。这种看法,可谓深得读书之理。
-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 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 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
-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春卿拾材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吾闻壮夫
-
整个自然都是艺术,不过你不领悟; 一切偶然都是规定,只是你没有看清; 一切不协,是你不理解的和谐; 一切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 高傲可鄙,只因它不近情理。 凡存在的都合理,这就是清楚的道理。 (王佐
-
[宋]张耒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雨多潇潇蚕
-
陈亮的这首词初看是咏梅,但并不单纯是为了咏梅,而是有所寄托,作者想借梅的高风亮节来比喻自己的卓尔不然。 词的上片,作者用凝炼的画笔,似乎毫不经意地就点染出屋角檐下那两三枝每天都见到但并未留心过的梅的绰约风姿。“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
-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
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来由,已经在《呐喊》的序文上,约略说过了。这里还应该补叙一点的,是当我留心文学的时候,情形
-
五十八忤逆不怒五十八忤逆不怒 先生每与司马君实说话,不曾放过。如范尧夫,十件只争得三四件便已。先生曰:“君实只为能受,尽人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