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小令鉴赏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一首以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词。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心境低落的时期,用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描绘了雨夜的凄凉和孤寂的心境,寄托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对爱情的思念。
词的开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立即勾勒出一片阴雨连绵的夜晚氛围,灰暗的天空与暴风骤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给人以阴郁、寂寞的感觉。作者在这样的气氛下饮酒入眠,第二句"试问卷帘人"犹如呼唤着一个虚幻的人物,突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夜深人静,杯中的酒与心中的情意交织,如梦似幻。
接下来的几句"却道、老去后空留"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思念。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岁月的无情的冷漠。而"白首为功名"则表达了词人对功名成功、名利消逝的看法。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词人,对于女性地位和命运的担忧也从这里得到了表达。
接下来的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给人一种距离感和无奈感。词中的"王谢堂前"指的是王羲之和谢安两位古代名士,他们之间的亲切交往和友情无疑使他们的堂前的燕子非同寻常,与之相对坐的则是百姓家,这是普通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名利地位的冷峻评价,才子佳人们的名利享受与寻常人家的平庸相比,表达了词人不甘愿的心境。
结尾两句"大鸟不由径,倾城随太守"用大鸟和倾城分别表示追求更高社会地位和追求追逐美色的人,这两句再次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不屑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词中由于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词的意境给人以凄凉、孤寂和无奈的感受。作者以雨夜的清冷作为载体,通过描绘雨夜的景象和表达心境的对比,将自己内心情感的深深思念和愁绪无处发泄的局促放大,使情感得到了充分抒发。整个词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展现出了作者才情横溢的风采,使人不禁感叹岁月流转中的无法逃避的离愁别绪。
(宋)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写女主人公早起后的一个生活片断。起二句是对昨夜情事的追忆。显然,这一夜词人倾听着不断入耳的风声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睡得并不安稳。何况,她还未“消残酒”呢。所谓“浓睡”云云,不过是为了烘托经过一夜后的鲜明对比,以点出变化的突然。实际上,这也是对主人公伤春意绪的侧面描写。
正因为词人整夜都在为这场风雨所引起的节物变化而担忧,所以,她一早起来,不顾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侍女发问。这里,问的内容纯用虚笔,仅从侍女的回答才能得知。这种写法,与其说是为了词调安排的需要,不如说是为了反映主人公特定的心情。因为,在一夜的辗转中,她有着太多的悬想,如果直说,不仅词中包容不下,而且也会冲淡心灵活动的浓度。因此,作者虽未写出问的内容,实际上却是似虚而实,更加逼真地反映出她的迫切和焦虑。然而,对于女主人的这种心情,侍女的反应却是很平淡的。她认为,“海棠依旧”,即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一对比,表现了两个人物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倾向。
因为侍女的漫不经心,女主人便告诉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虽是揣测之词,但却凝聚着词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经过雨水滋润,绿叶当然显得更加茂盛,而狂风吹过,势必是花容憔悴,一片凋零,怎能说“海棠依旧”呢?词人明知故问,虽然有侥幸之心,但得到的不符事实的回答,却又使她不得不自己端出真相。所以这一对话既显示了女主人无可奈何中的无限惋惜,同时,又揭示了主婢不同的感受力。
前人已经指出这首词短而曲折的艺术特征。如黄苏蓼园词选云:“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历来批评家评李清照此词,多拈出“绿肥红瘦”一句,加以赞扬。肥与瘦,本是对人物的形体的形容,但我们的先民们很早便意识到可以跨越部类地去运用这两个形容词。如声音可以有肥与瘦的区别。礼记·乐记:“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郑玄注:“肉,肥也”;又:“曲直繁瘠,廉肉节奏”。孔颖达疏:“瘠,谓省约。”这种听声类形的方法显然经过了人们心灵中的再创造。(参考钱钟书七缀集·通感)李清照将肥与瘦移过来去形容植物,很可能受到了这种影响。但是,“绿肥红瘦”仍反映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绿肥红瘦”句与唐无名氏后庭宴中“万树绿低迷,一庭红扑簌”句以及韩琮暮春浐水水送别中“绿暗红稀出凤城”句有着直接的渊源,将红化与绿叶的对比提炼为一种暮春景物典型形象并非李清照所首创,但通过从枝头与地下相比来表现结果到枝头互比以表现趋势,仍可看出李清照对这种手法的发展。本词这一句以小见大,以具体喻抽象,在时间的突然凝聚中推出直观的形象,对比强烈而又鲜明。同时,由于身体的肥与瘦往往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因此,用于花与叶便使之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李清照深化了前人所开创的这一意境。
李清照词中喜欢用“瘦”字形容植物,可能是受到前人如晁补之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一类句子的影响。但是,将肥与瘦对举,却是她的独创。当然,她运用这种写法也曾有过不那么成功的尝试,如临江仙:“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梅瘦杏肥对举,以表现事物的消长和词人的怅惋,虽也很别致,但由于意象较为支离,显得不够生动。而这首如梦令中“绿肥红瘦”的描写,却是融情于景,不仅刻划出了生动的意象,而且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
这首词的另一点特色,是作者通过对话,揭示出人物生活感受和审美感受的层次区别,从而塑造出两个生动的形象:女主人和她的侍女。
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女主人和侍女的关系,这在李清照以前的诗歌中就已出现。不过,这种作品中表现的形象往往停留在生活的表层上。如白居易长恨歌:“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侍女小玉的出现不过是表示女主人地位尊贵,需要通报,以此过渡到杨贵妃的出场。又如王安石明妃曲:“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也不过表现与王昭君同去匈奴的宫女分担她的女主人的悲伤,仍然是单纯的陪衬。到了词里,这种表现艺术有所深化。如韩偓生查子上阕:“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前半写侍女举动,后半写女主人心理。侍女对女主人体贴却又不理解,这使得两个形象都有了各自的内涵。李清照这首词接过了她的前辈的这种表现手法,并大大地进行了发展。
这表现在,它有意避免了对一般的生活场景的描写,通过词中两个形象对大自然的不同态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对主婢的身份、处境和修养的差别,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美学感受的不同。“卷帘人”的身份是侍女,她主要的生活内容是侍候女主人,以求温饱,她不可能、生活也不允许她对大自然去进行细腻的感受和体会。因此,海棠开落,与她无关。当女主人问起时,由于她并不关心,随口答以“依旧”,原是非常自然的。而她的女主人便不同了。学术界一般公认,这首词作于南渡之前。这时,李清照的生活比较富裕安定。但虽然夫妻和睦,家庭幸福,伤春伤别仍在她的生活中占有一定比重。她深谙离别滋味,珍惜青春年华,对花开花落当然很敏感。因此,她听着一夜间的“雨疏风骤”,顿时为海棠的“绿肥红瘦”而涌上无限的惆怅之情,其美感层次是细腻而委婉的。而这却又是通过主婢之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对话中表现出来,高度概括而有余不尽,不能不认为,这种表现手段是十分巧妙的。在以后的各体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和戏曲中,以侍女和女主人的关系对比来刻画形象,揭示不同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的情形很多,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红娘、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春香,都堪称这方面的代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加感到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不应当忽视的。
-
轻霭浮空,乱峰倒影,潋滟十里银塘。绕岸垂杨。红楼朱阁相望。芰荷香。双双戏、[溪鸟][敕鸟]鸳鸯。乍雨过、兰芷汀洲,望中依约似潇湘。风淡淡,水茫茫。动一片晴光。画舫相将。盈盈红粉清商。紫薇郎。修禊饮、且
-
王介甫祭高师雄主簿文 我始寄此,与君往还。于是康定,庆历之间,爱我勤我,急我所难
-
明·浮白斋主人2近一友有母丧,偶食红米饭,一腐儒以为非居丧者所宜3。诘其故,谓:“红
-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自従有此山,白石封苍苔。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人生如朝
-
任氏,女妖也。有韦使君者,名崟,第九,信安王袆之外孙。少落拓,好饮酒。其从父妹婿曰郑六,不记其名。早习武艺,亦好酒色。贫无家,托身于妻族;与崟相得,游处不间。天宝九年夏六月,崟与郑子偕行于长安陌中,将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大学语文优秀古诗词精选,内容包括大学古诗词大全,大学语文中的古诗,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古诗词。别董大二首朝代:唐代作者:高适原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
-
清·林觉民 意映 ① 卿卿 ② 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 ③ ,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
-
生活在自然空间的人类,也如同大自然一样,面临着天灾、人祸、个人不幸三大苦难。作为人类一分子的作者,渴望苦难。因为苦难意味着摒弃安宁、追求自由。
-
君子好闻过而无过,小人恶闻过而有过。|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君子好闻过而无过,小人恶闻过而有过。》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清)屈大均 城南韦杜潏川滨①,工部千秋庙貌新②。 一代悲歌成国史, 二南风化在骚人③。 少陵原上花含日, 皇子陂前写弄音④。 稷契平生空自诩⑤,谁知祠客有经纶⑥。 【题解】 杜曲是古地名,在今长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