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八月辞故里》诗意|阅读答案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素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张煌言(1624—1664),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明末文学家,抗清的义军将领。清兵占据北方以后明朝瓦解,张煌言一六四五年在浙东一带起义抗清,一六五九年与郑成功合兵,包围南京,收复很多州县,后因郑成功兵败于镇江,孤军难进,退至浙东沿海岛屿,为清军所俘,不屈而死。张煌言的诗慷慨激昂,抒发了抗清复明的爱国意志。
一六六四年七月,张煌言在浙江象山县南的悬岙岛为清兵所俘,八月被押解到宁波,遂即被转解到杭州。宁波是他的故乡,他知道此离故乡,解去杭州,绝无生还归路,而自己也早已下定了以身殉国的决心。作为爱国志士,他早就认定了自己效法的榜样。本朝人,他崇敬与蒙古部族侵扰进行坚决斗争的于谦,他的赤诚忠心如高悬在自己头上的光辉日月;前朝人,他崇敬南宋的抗金爱国民族英雄岳飞,他的精忠报国,支撑了宋朝的半壁江山。他决意生死全学这些先驱者。他知道自己的功业德能都不能与这些人物相比,但是为国家忠心不渝,英勇效死,还是可以无愧于先贤的。他大义凛然,忠心耿耿地寄言已经亡破的故家旧国,明日即使断头身死,满腔忠愤是无法消歇的,那时他将会化做钱塘江上势如素车白马的怒涛,回归故里……这首诗写志士的忠诚,生平的信仰,烈士的遗恨,最后的寄托,都是以行为本的,非一般诗人所能道出。
-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
-
【作品提要】 在神奇的卡兹吉尔丛山脚下,哈得逊河畔,有一座非常古老的幽僻的小村庄,住着一些荷兰殖民者的后裔。好多年以前,村子里曾经有一个叫瑞普·凡·温克尔的农民。他淳朴善良,为人热心和气,却整天不事劳
-
何年僵立两苍龙,瘦脊盘盘尚倚空。翠浪舞翻红罢亚,白云穿破碧玲珑。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岩前巧贮风。脚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
-
苏轼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 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
-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团扇先辞手,生衣不着身。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
农臣怨元结【原文】农臣[1]何所怨,乃欲干人主[2]。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3]。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4]吐。一朝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出处】唐杜牧《 赠别二首其一 》。 【意思1】身姿轻盈袅娜,芳龄十三有 余,就好像早春二月在枝头含苞欲放的 豆蔻花。娉(pīng)娉袅(niǎo)袅:形容女
-
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宋·苏轼1黄州真在井底,杳不闻乡国信息,不审比日起居何如2?郎娘各安否3? 此中凡百
-
记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 (1) ,名令嘉,字守箴,出南昌名族 (2) ,行九 (3) 。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 (4) 。十八归先府君 (5) 。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 (6) ,乐施与,散数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