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黍离》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王风·黍离
无名氏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1]。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3]。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4]。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5]。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6]。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shǔ):俗称“黍子”,碾成的米叫黏黄米。离离:茂盛的样子。稷(jì):谷子。
[2]行迈:远行。靡(mí)靡:迟迟,犹疑不决。中心:心中。摇摇:心中愁闷,心神不宁。
[3]穗(suì):黍子聚生在茎的顶端的花,这里是说黍苗已经开花。
[4]醉:指内心迷醉。
[5]实:指黍苗的果实。
[6]实:指黍苗的果实。
【作者】
王风包括十篇诗歌: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与丘中有麻。
【赏析】
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名篇之一,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
该诗的主旨是“悯宗周也”(诗序),即周平王东迁后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旧都镐京(宗周),见到昔日的繁盛荣华尽失,只有一片葱郁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沾巾,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三章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全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悲悯情怀,蕴含着深沉的忧国思国之情。诗中所蕴涵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与沧桑感溢于言表,令人一唱三叹,带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另外,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其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各自不同的遭际,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令人生起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充满失望悲愤的呼号,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具有相同的高远意境。
-
水乡初禁火,青春未老。芳菲满、柳汀烟岛。波际红帏缥缈。尽杯盘校歌祓禊,声声谐楚调。路缭绕。野桥新市里,花农妓好。引游人、竞来喧笑。酩酊谁家年少。信玉山倒。家何处,落日眠芳草。
-
洪咨夔《泥溪》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①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②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③ 谁家刚齐饼,味过八珍烹。 ④ 【注释】 ①缘:因,随着。塞:充满。②酣晕(yun运):美人脸上
-
词开头“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作者责问老天,为什么会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
-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墨子·鲁问》 中国古代寓言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是战国时代。这个黄金时代是伴随着诸子百家争
-
古文·陶渊明集序 萧统夫自衒自媒者(1),士女
-
有人说历史是杰出人物创造的,也有人说历史是普通人共同创造的。不管怎么说,智者也好,愚人也罢,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至人、先知先觉的神人,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有关用兵如神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古人用兵妙计的诗句,有关战斗的古诗和成语,用兵如神的典故5句话以内。<有关战争的古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
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樯乌相背发,塞雁一行鸣。南纪连铜柱,西江接锦城。凭将百钱卜,飘泊问君平。
-
作者: 〔台湾〕陈启佑 【原文】: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
-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江海为百谷王》翻译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