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秋望·赵嘏》原文与赏析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字承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唐武宗会昌二年(842)登进士第。做过渭南(今陕西省渭南县)县尉。著有渭南集三卷,编年诗二卷,他的诗很少触及重大社会问题,多是反映个人的生活情趣,但写得情景交融,颇具兴味。长安秋望颇能代表他的风格。
长安秋望一名长安秋夕,又叫长安晚秋。这首诗展现了秋天的风光,并寄寓着一种萧杀而伤感的情怀,颇有官怨怒气。
首联即点题。大意是说,秋天早晨的云雾带着凄清寒意,拂晓的光亮在渐渐地延伸;唐王朝巍然耸立的雄伟的长安宫殿,似乎触动了高高的秋空。“云物凄清”点明秋天,“汉家宫阙”指长安。“动高秋”,唯有“望”才能见之。在这里,诗人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秋高凄清、都城雄伟的生动景象。
颔联写得极妙。这两句,仿佛使读者看见拂晓时候天空稀疏的残星和飞越关塞的大雁,又看见诗人正倚高楼听长笛的孤寂的身影。这两句的残星、大雁都是因“望”而得,是描写有形的物,是实写;“长笛一声”是无形之物,是凭借“人倚楼”而表现的,它给读者的感觉也是实在的。诗人是在景中写自己,写自己的寂寞愁闷,情景交融。前人称赵嘏的诗富有文彩,多兴味。而诗人尤以七律著称。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杜牧特别欣赏这首诗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并由此而称他为“赵倚楼”。
颈联仍是“望”中之景物:篱边半开的菊花寂静无声,水边开放着的莲花凋谢了,花瓣纷纷坠落,使人感到寂寞愁闷。这联对仗工整。菊花、红莲本是无情之物,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菊花和红莲人格化了。篱菊的寂静之感,乃是诗人自己身居异乡为官而感到寂寞;红莲的愁闷,乃是诗人自己愁闷而假红莲述之。
这首诗的颔颈二联,景中含情,由景知情,景藏情中,赏景味情。明人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诗薮内编卷四)。而清人李渔说:“情为主,景为客”(窥词管见)。近人王国维则进一步说:“昔人论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家多以景寓情”(人间词话)。这些关于情景主客体的论述都是十分精辟的。赵嘏的这首诗,从诗题看,诗人并非单纯地在赏秋,而是借秋天的景物来抒发自己异乡异客之情。首、颔、颈三联,无不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些景与情的描写,都是为末联服务的。诗人怀着满腹牢骚,认为自己竟不能象张翰那样,辞官归里,却要学着楚囚那样,羁留他乡,这是多么的难堪。诗人的这种情绪,是封建时代仕途失意之人常有的一种思乡病。这联,诗人连用两则典故。“鲈鱼正美”:据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晋时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翰在洛阳做官,有一次见秋风吹起来了,于是想起家乡鲈鱼莼羹正是味美的时候,便弃官而归。诗人引用这一典故,流露出思念乡里的深切感情。“南冠”,即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 ‘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有献楚囚也’。”后世遂以“南冠”称“囚犯”。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现出自己异乡为官、身不由己、小得归去、倍受拘箝的悲怨情绪,是为官怨恨之情的大胆流露。
这首诗寓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如水似乳。金圣叹认为:诗人“一望云物者,写是何时候也;二望宫阙者,写成何进退也;三望横雁者,写有何书信宣示家人也;四劈面便以自己倚楼接之者,言时候则已如此,进退则方如彼,书信则殊无可宣示我家人也”(金圣叹选批唐诗)。分析得很有道理。此外,诗人在末联迭用典故,以典明情,含蓄深沉,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
作者: 张俊剑
-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1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3 。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
南朝乐府民歌始欲识郎时, 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成匹!这首民歌,是写一个
-
论题解析 [解题]尊师(respect teachers),顾名思义,即尊重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如果饮水思源,他都不会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道路上所付出
-
【原题】:姚和中母夫人年八十二殊增独无之叹因遗小罂使归为寿副以一绝
-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凭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
-
陈季常陈季常 【原文】 陈慥(zào),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1]
-
洛桥风暖细翻衣,春引仙官去玉墀。独鹤初冲太虚日,九牛新落一毛时。行开教化期君是,卧病神祇祷我知。十载丈夫堪耻处,朱云犹掉直言旗。
-
【原题】:送吕子阳自永康携所解老子访余留未久其家报以细民艰食急归发廪账之
-
作品:左忠毅公逸事 简介本篇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作者方苞(1668—1749),字灵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