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戎昱》原文与赏析
戎昱
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
秋月一作江城秋夜。这首诗缘秋夜景色,写了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的关系,说明了客观之物不因人的主观色彩如何而客观存在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说明了人的主观感受往往因其心境的不同,产生对外物不同的评价。
诗的前两句写景,秋天入夜之后,江岸上发出通通的捣衣声,百尺梧桐在秋风中黄叶已殒落,斗星和牛星高挂天际,远望犹如挂在疏桐之上。秋夜中的景色是清朗的,并无所谓什么欢乐和愁苦。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欢乐者看到月儿团圆满心高兴,见到月儿缺了,也不觉破损;愁苦者看到月儿团圆想到的是人分离,见到月儿缺了,也顾影自怜。不仅连想到自家身世和遭际,而且移情于月,好象月也欢乐月也愁。戎昱说:“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月是无感情的自然物,不会有欢与愁,只是人的感情推及月儿罢了。戎昱在此意在说明秋夜的人愁。秋风起后,捣衣女自然想到外出的良人,想到将入难以度日的冬天,愁绪万端,但这与明月是无关的。可是客观上却讲明了人的主观感受和与之无关的自然物不相关的道理。说理和写景、抒情结合在一道,虽然四句中倒有两句是概念性语言,可是并不使人觉得枯瘠,反觉得理趣盎然,妙趣横生。
-
摘要: 这副对联说懂得人情世故比读书做文章还要重要,是作为劝学“仕途经济”的格言出现的,常被后人引用。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语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这是宁府上房的一副对联。洞明:洞
-
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这是一幅春意盎然、有声有色的彩色画面:道道飞泉从山上奔泻而下,风吹飘洒,恰似滴滴雨珠;醉人的春风使山野披上绿装,山间水田,绿水
-
一名《觉后禅》,又名《耶蒲缘》、《野叟奇语》、《钟情录》、《循环报》、《巧姻缘》。猥亵小说。六卷二十回。题“情痴反正道人编次”,“情死还魂社友批评”。别题“情隐先生编次”。刘廷玑《在园杂志》以为作者为
-
诗意:梅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祖国各地历来有规模不等、各有千秋的梅花会、梅展,供人观赏。宋代大诗人陆游一次到四川的成都花会赏梅便吟出了“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南宋诗人张道洽《岭梅》
-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童区寄传》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作品,通过描绘童年时的游戏和游乐活动,表达了对童年美好回忆的追思。作品注重描绘细节,将读者带入童年的欢乐世界,让人感受到无忧的童真和纯真的友谊。这首诗词深受读者喜爱,引发共鸣。
-
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虚心涵泳与有效评论——关于王晓静文学评论创作的对谈
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虚心涵泳与有效评论——关于王晓静文学评论创作的对谈◎王晓静 王佐红王佐红:我记得初识师姐时的情景,是和文学有关
-
《先秦散文·老子·以道佐人主者章(原第三十章)》原文鉴赏
-
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 【原诗今译】 大道两旁绿槐上聚集着向晚的乌鸦, 宫内侍臣宣布着皇帝的接见和赐茶。 谢皇恩回到翰林院兴奋得不能入睡, 如钩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