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后赋诗》情诗三百首赏析
书后赋诗
作者: 党天正 【本书体例】
【原文】:
宝珍隋珠(1),不知佩兮!祎衣与丝(2),不知异兮!间姝子奢(3),莫之媒兮。嫫母求之(4),又甚喜之兮。以瞽为明(5),以聋为聪(6),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歇惟其同(7)?
【鉴赏】:
战国策·楚策称,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派人请孙子(即荀子)于赵国,孙子为书谢曰,患有恶疾的人怜悯君王,这是不恭之语,虽然如此,不可不予审察,于是作了此诗。此诗与荀子·赋篇中的佹诗后段基本相同,仅个别文字稍异而已。在佹诗中,荀子以为楚国蔽塞不通,政治黑暗,好人被隔绝,恶人却很多,忠臣危殆,谗人见用,故作佹异愤激之诗,表达刺世疾邪之意。春申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愚昏不明,未能举贤任能,言无定,行无恒,凡事缺乏主见。据战国策·楚策所记,荀子为天下贤人,可其在楚时,春申君始则以一人言去之,继而又以一人言召之,结果被荀子谢绝。诗中以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现了荀子对春申君不能用贤的怨恨之情以及对世道人心美丑不分,善恶莫辨,是非未明的愤激不平。全诗共十四句,依其内容,大致可分二层,前八句为第一层,作者列举多种反常的社会现象,予以评论,进行针贬,寄寓感慨。隋珠为世人珍爱之宝,却不知佩以为饰,“隋珠”以喻贤才,美玉不佩,以见贤能被弃不用,作者伤之。祎衣与蚕丝放在一起,不知差异,未能分别,形同盲者;间姝子奢,均为美人,而无人为之做媒,纵使美人亦无从嫁娶,无由婚配,从中见出贤者不为世用的不幸遭遇;不求美女,反求丑妇,且又甚以为喜,这正是贤能斥退,奸人得宠的楚国政治现状的真实投影。这一层,通过诸种怪异现象的描述,意在说明楚人荒唐糊涂,凡事无好坏之分,无美丑之别,行为举措,不合人之常情,世之常理。当权者既不能重贤用贤,有才之人在楚国又能有什么作为呢?荀子断然回绝了春申君之请,却又不直接点破,委曲言之,含蓄得体,如此写来,使诗作更有深度力度,嘲讽的意味更为浓烈。后面六句为第二层,作者出以议论,抒发感慨,进一步表达对楚国世道人心的强烈不满。楚人把瞎眼当作目明,视聋者为听力好,把正确的当作错误的,拿吉祥当凶险。足见其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世道浑浊龌龊,人心愚庸卑陋。结句慨然作叹,呼问上天,怎么能和这些人相同呢?作者相信,苍天是公正圣明的,楚之乖异紊乱,皆由人事,而非天意。楚人之是非善恶,如能当乎天理,则可拨乱反正,达于治世。这一层,仍从多个层面,极写楚人之所为,既有悖人情,又不合天意,对楚国的政治现实和社会状况予以彻底否定,揭示自己不欲入蜀的原由,补足上文之意。运用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是本篇艺术上的显著特点,诗歌前段,既是叙事,又兼议论,所述种种,皆含讽意,作者以比喻言之,使诗歌形象生动,传情含蓄,寄意遥深。诗作的语言颇富特色,全诗二层,各层的句式基本相同,自成一体。前层叙中有议,每句又分上下两句,上句指物举人,下句点示有违常情之处,下句句末均以“兮”字煞尾,句式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既有回环往复,整齐和谐之美,又带有浓厚的楚歌情调。后层全为议论抒情,诗句均为四言,尤其是前四句,句式完全相同,作者以整齐的排比句式,造成一贯而下的气势,增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和批判力量。
-
九十年代中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寻80~90年代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九十年代中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寻80~90年代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寻80~90年代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把初中语文所有的古诗词列成一张表,谢谢帮忙。咏鹅唐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画唐 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静夜思唐 李白床
-
是“从思想或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思维里的直接引述”。这个术语是法国作家大仲马于1845年提出来的。他在《三个火枪手》的续篇《二十年后》中写
-
别有香 明刊残本《别有香》正文书影 明刊残本《别有香》正文书影 明代白话短篇(拟话本)艳情小说集。残存九回。题“桃源醉花主人编”,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南明时期。 现仅存明刊残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
-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什么意思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题】:再游岳麓示法光其邻道林人言陶士衡旧居也五绝
-
【原题】:以堰事走永康宿金马早行见雪山排霄极明丽因感行役之苦邛守程叔达郎中便民五事欲牛马溪转船朝廷下其议於师臣监司不知众议佥谐事也
-
于邺远天明月出,照此谁家楼。上有罗衣裳, 凉风吹不休。于邺,字武陵,以字行,杜曲(
-
作者: 晋爱荣
-
陶家习先隐 ② ,种柳长江边。朝夕浔阳郭 ③ ,白衣来几年 ④ ? 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物象自清旷 ⑤ ,野情何绵联 ⑥ 。萧萧丘中赏 ⑦ ,明宰非徒然 ⑧ 。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 ⑨ 。 ①此
-
食之忍第六食之忍第六 饮食,人之大欲,未得饮食之正者,以饥渴之害于口腹。人能无以口腹之害为心害,则可以立,身而远辱。 鼋羹染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