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
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二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先后授官太子校书、徐州掌书记、京兆渭南主簿、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因与柳宗元一样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新政改革,多次遭到贬谪。刘禹锡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雄浑爽朗,语言简练明快,音韵和谐响亮,具有比较广博的历史内容与哲理性。著有刘梦得文集40卷,收有遗诗407首。
题解“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对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刘禹锡于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年)夏,曾任川东夔州(今重庆市奉节一带)刺史。其间作竹枝词两组,这是其中一组的二首。
简析两首竹枝词,一描写青年男女初恋,少女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坐在江边,听到江上传来情郎的歌声,自然内心波动,她的心忽阴忽晴、时喜时忧。一以瞿塘峡中的水险路难比喻政治生活的难料和人心难测,当是作者对自己屡遭贬谪的感慨。
-
上片极言相离相思之苦。“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对偶整饬,如平地起高楼,突兀而起,在黄昏日暮,眼前所见重叠起伏绵延不断的山若隐若现犹如内心千千万万难以排遣的愁情恨意。以山象征愁,气氛渲染得极为浓重。三四句以怨恨的语调出之。词人南归短短十
-
兵闲四十年,士不识金革。水旱数千里,民流谁垦辟。公初来视之,嘻此乃予责。将法多益办,万千由十百。整齐谈笑间,进退有寸尺。曰此易为耳,在吾绳与墨。天成而地出,古所重民食。贮储非一朝,人命在旦夕。惟兹将奈
-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名句】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荦确: 山石险峻不平。支子: 即栀子。句意: 山石险峻,山路狭窄,黄昏之时到达山寺,此时蝙蝠乱飞。走进山寺,坐在庙堂的台阶上,
-
《汉魏六朝散文·曹操·求贤令》原文鉴赏 自古
-
渡扬子江孟浩然桂楫中流望,空波两畔明。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孟浩然,卷一《春晓》
-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
这是一首离别相思之词。上片写分别以后企盼聚会的心情,词中女子明白,花落春去不须悲伤,明年还有红蕊满枝的时候,可见她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子,只是别后不通信息,使她放心不下,颇感惆怅。下片回忆分别时的情景,攀柳话别,难舍难分,“春来春去”一类
-
【3875】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诗(陈引驰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9 8万字,2017年5月第1版,42元)△这本书甄别、挑选最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古诗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① ;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
-
古文·陈涉起义 司马迁陈胜者,阳城(1)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