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纳兰性德》原文与赏析
纳兰性德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作者担任康熙皇帝的侍卫,多次奉命出塞。这首词就是他在一次去山海关(即榆关)途中的抒怀。
词的上片写“行”。“山一程,水一程”,叙说诗人已经走过千山万水,远离故园。作者连用两个“一程”,形容行路之遥;言“山”,言“水”,而不言“路”,形容行程之苦。这两句虽只有平平常常的六个字,却抓住了特点,概括力极强。“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出塞方向。强调“身向”而非“心向”,暗含了一种难言的迫不得已的离乡之怨;“行”,蕴藏了风雪之中逶迤前行的艰难。“夜深千帐灯。”赶路一直赶到深夜,在家家帐篷里都亮着灯火的时候才停下来住宿。“千帐灯”,写出了边塞特征,也在异乡风情中注进了作者远离故园的怅惘;“夜”和“灯”,为引出下片写住宿作准备。上片虽重在写“行”,但其中已经透露出诗人的怨情苦绪,这就为下片写景抒怀从情绪上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
词的下片写“宿”。写“宿”,重点写难以入睡。“风一更,雪一更”,连用两个“一更”,表明诗人无法入睡的时间已经很长;“风”和“雪”,则又是抓住了边塞的气候特征。“风”、“雪”系互文,极写风狂,雪紧,风雪之声不绝于耳,使羁旅行客无法进入梦乡,思念故园之心简直已经碎了。“聒”,意为声音嘈杂,使人厌烦。诗人不说风雪声大,偏用动词“聒”,反映了诗人的烦恼焦躁情绪,感情色彩很浓;“碎”,更反映了异乡游子五脏俱焚的愁苦和悲哀。作者为何如此烦恼和悲怨呢?结句直言不讳地作了回答:“故园无此声。”因为家乡没有这种悲风恶雪的声音。在诗人看来,走尽天涯家乡好,踏遍异土故园亲。正是这种固有的思想感情,才使他对边塞风雪产生了恶感,勾起了不眠之夜的乡心。这种思想感情,今天看来诚不可取,但对一个奉命远离故土的古代游子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不必苛求。
纳兰性德为人谨慎,避涉世事,大概只有从这类抒发悲怨愁苦的诗词当中才可以了解到一些他的真情实感。他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词风淡雅、流丽, 自然、清新。仅从这首小词中,便可以对他的这种风格有所体察。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长歌行拼音,内容包括长歌行古诗带拼音,长歌行汉乐府拼音,古诗长歌行拼音和注释。长(cháng) 歌(gē) 行(xíng)【作(zuò) 者(zhě)】汉(hàn) 乐(yuè) 府(fǔ) 【朝(cháo) 代(
-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师子乘高座,白玉塵尾谈重玄
-
《曹刿论战》散文篇名。见《左传·庄公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叙齐、鲁长勺之战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通过分析国情,肯定庄公取信于民可以一战。
-
白日与明月,昼夜尚不闲。况尔悠悠人,安得久世间。传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一食驻玄发,再食留红颜。吾欲从此去,去之无时还。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配画秋思,内容包括古诗《天净沙秋思》的配画是什么,天净沙秋思诗配画,天净沙秋思诗配画。配画如图。 1.出自: 元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原题】:用山门记游韵赋酴醾简林子长不蒙宠和岂不复作书生调度耶因以诗督之
-
形容诗歌形象地描写景物,使读者如置身图画中;画里富有诗意。 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的绘画,以人物故事为主,山水画是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唐代开元年间,有位山水画家叫王维,字摩诘,他不但擅长画画,诗也写得很美
-
秋心三首(其三)龚自珍 我所思兮在何处?胸中灵气欲成云。 槎通碧汉无多路,土蚀寒花又此坟。 某山某水迷姓氏,一钗一佩断知闻。 起看历历楼台外,窈窕秋星或是君。 龚自珍是近代启蒙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秋
-
老夫卧稳朝慵起,白屋寒多暖始开。江鹳巧当幽径浴,邻鸡还过短墙来。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野梅。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 作品赏析鹤注编在上元二年冬成都作。是时高适刺蜀,以摄尹事至成都也。
-
【名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注释与译文]杇(wū)抹墙壁。两句的意思是: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污秽的土墙无法粉刷。后来用“朽木粪土”比喻不堪造就的人或不可收拾的事。 参考文献 (先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