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春秋)
作者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的结集工作由孔子的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现在通行的论语共有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论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孔子学说中“仁”的核心思想。其中的许多言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和格言,时常为人所引用。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游历列国,却均不被重用。晚年整理过诗、书,并删修了春秋。孔子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据传先后有弟子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他提倡仁政、德治与礼乐教化,创立了儒家学派。中国的儒家学说经孔子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并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也因此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
入选教材作品
1。 〈论语〉十则(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册)
2。 〈论语〉六则(语文出版社教材七年级上册)
-
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
【名句】少则得,多则惑 语出《老子》二十二章。对于知识,少学反而有收获,贪多反而造成迷惑。这是少与得、多与惑的对立统一关系。说明学习知识应少而精,不宜多而杂。
-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 ① 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 ②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
-
世说新语《华歆王朗德行门》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
举网惊呼得巨鱼,馋涎不易忍流酥。更烦赤脚长须老,来趁西风十幅蒲。
-
要说刘公岛,先谈威海城。远古之时,威海无名,称为东夷。东临黄海,北为渤海,半岛的模样。半岛东端,有一道海湾,为月牙状。海水一汪,碧
-
《水之积也厚,则负大舟为有力;德之积也厚,则建大业为有本.》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
《水之积也厚,则负大舟为有力;德之积也厚,则建大业为有本。》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张伯行《困学录集粹》卷六
-
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足之行,当造膝谏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足之行,当造膝谏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天形积轻清,水德本虚静。云收风波止,始见天水性。澄光与粹容,上下相涵映。乃於其两间,皎皎挂寒镜。余晖所照耀,万物皆鲜莹。矧夫人之灵,岂不醒视听。而我於此时,翛然发孤咏。纷昏忻洗涤,俯仰恣涵泳。人心旷而
-
此词上片专从听觉感受方面写乘船夜过七里滩时的景色。词人重点写刚出发时的思绪、行动和见闻。“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这三句交代了夜渡的原因:为了追寻古代高尚隐士足迹。但是,往事千年,夜静天黑,时间、环境变化,古迹看不见了。“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