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放鹤亭记》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④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⑤。’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⑥。’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⑦。周公作酒诰⑧,卫武公作抑戒⑨,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⑩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
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 ①张君:张师厚,字天骥,一字圣涂,号云龙山人。苏轼有跋张希甫墓志后,叙及其家庭情事。 ②十二:指山如大圆环而缺其西部的十分之二。一作“一面”。 ③傃(狊ù素):向。 ④挹(狔ì邑):酌。指向张天骥斟酒。 ⑤“鸣鹤”二句:语出易·中孚·九二。 ⑥ “鹤鸣”二句:语出诗·小雅·鹤鸣。 ⑦ “卫懿公好鹤”句:左传·闵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 ⑧酒诰:尚书篇名。尚书·康诰序:“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酒诰孔安国传:“康叔监殷民,殷民化纣嗜酒,故以戒酒诰。” ⑨ 抑戒:指抑,诗·大雅篇名。毛诗序:“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其第三章云:“颠复厥德,荒湛于酒。”⑩刘伶、阮籍:晋书·刘伶传:“(刘伶)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晋书·阮籍传:“(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云龙山人张天骥所筑放鹤亭,坐落在徐州城南“冈岭四合”、“草木际天”的云龙山上。作者知徐州时,与山人过从甚密,故亭子落成,便为之作记,时当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一月。
文章于结构上可分三段:首段叙亭写鹤,中段论隐居之乐,末段作放鹤、招鹤二歌。然观其文意,则可析为鹤、隐者、感慨三层,亦即通过写 鹤来写隐者,又通过写隐者来寄托感慨。
记既为亭而作,一般人写来,必拘于题目,在“亭”上大作文章。作者却不然。他用精练、简短的文字叙完亭子修建的缘起、位置和景色后,便以大量的笔墨描述“鹤”,鹤的踪迹与意态翔舞全文。鹤是山人之鹤:“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山人朝朝夕夕就在这新建的亭子里,对着西山缺处放鹤、招鹤(“放鹤亭”由此得名)。二鹤放浪山野,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或“高翔下览”,“翻然敛翼”,或又“矫然复击”,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高飞远引,自由往来。鹤被描写得如此“清远闲放”,俨然“超然于尘垢之外”,作者自然另有用意,其意旨在以鹤状人,将鹤来比喻其主人这位隐君子。此比于理论上既不牵强,作者引经据典道:易和诗的作者都拿鹤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在感性认识上也是形象可信的,我们从二鹤无拘无束、任意翱翔的浮光掠影中,不是分明看到了山人的逍遥自在、悠然闲适的风神仪态吗?作者以不无羡慕的笔调描写出了张天骥的隐居之乐。为了充分表达他对隐居之乐的观感,又拉南面之君来对比。在酒筵上,他告诉山人说,隐居的无限乐趣,即使是统治一国的君主也不能相比。缘何?因为同是鹤,如山人这样的隐逸者,拿它做玩好物,乃有益无害,其乐无穷,而卫懿公爱好养鹤,竟因此亡了国;同为酒,似刘伶、阮籍一类德高行洁的隐士,赖酒保全自己并留名后世,而君王好酒,却是遭到告诫,如周公作酒诰便是训诫康叔,卫武公作抑戒便是警戒自己。由此,作者得出结论道,同是好鹤好酒,因人不同(隐者或君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这一段议论,言之凿凿,信而有征,真可见得南面之乐,无以易隐居之乐了。而又妙在,两两相较作为论据的一“鹤”一“酒”,得来的也极其自然:鹤是题内原有之义,酒则从“饮酒于斯亭而乐之”句拈来,为当筵指点之文。高手人作文,堪谓“无一字无来处”了。
作者以极其歆羡的态度赞颂了张天骥的山林隐逸之趣,不料却因此而 遭到了时人的责难。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记载说:“或问东坡:‘云龙山人张天骥者,一无知村夫耳。公为作放鹤亭记,以比古隐者,又遗以诗,有“脱身声利中,道德自濯澡”,过矣。’”而东坡则笑曰:“装铺席耳。”“铺席”为宋人俗语,意即“门面”。这段对话说明,即便在当时,依旧有人不曾吃透文章,以为作者在无端抬高、歌颂张天骥这一“无知村夫”。而作者的诙谐答辞则又透露出了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消息:无非是借说山人来寄托自己的感慨罢了。
那么,作者彼时有何感慨,又因何不直白,却要借山人来做文章?原来,作者因上书批评新法,开罪了变法派,不安于朝而于熙宁四年(1071)自乞外任,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打击。至作本文之时业已第八个年头,他仍然浪迹在外,不能还朝,心头难免产生抑塞之感。仕既不如意,隐亦不能得,因羡山人之闲放,慨自身之受束,便措辞巧妙地表白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党同伐异的官场的厌恶与不满。他在上引“澡”字韵的同一诗篇(过云龙山人张天骥)中写道:“吾生如寄耳,归计失不早。故山岂敢忘,但恐迫华皓。从君好种秫,斗酒时自劳”,可以透见此种心情。
作者曾盛赞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而一身荣膺散文家、诗人、画家等等称号的作者本人,其放鹤亭记这篇文章,则又可谓是文中有诗亦有画了。文于中间纵论隐居之乐后,本已成言讫意尽之势了,不料作者手中那支生花妙笔,又以楚辞笔法撰出“放鹤”、“招鹤”二歌诗来轻轻收住全文。歌辞既清旷,意绪亦飘忽,使文章更富韵致而耐人吟味。寥寥短幅之中,画意又较诗意为浓。不仅二鹤之一招一式皆可成画,即如山人之一举一动:“升高而望”、放鹤招鹤、“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作者与山人乐于其亭之一咏一觞,以及“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等自然景物,莫不涉笔皆是画。其画有山有水,有人有物,有动有静,读之味之,令人如身履画境而觉 心旷神怡。
两两成对,交替行文,也是本文艺术上的精到之处。作者为文,或事或典,或人或物,每好成对双行,本文尤为突出。如山人与鹤、鹤与山人(见首段、末段),宾客与亭主、隐德之士与南面之君、鹤与酒(皆见中段),他如“旦则”、“暮则”,放鹤、招鹤,“易曰”、“诗曰”等,都或平行,或相反,或对勘,或伴讲,交替行文,相映成趣。且出处转掉,极其自然,全不费力。此等笔意,的确使人称羡不已。
-
叉鱼春岸阔,此兴在中宵。大炬然如昼,长船缚似桥。深窥沙可数,静搒水无遥刃下那能脱,波间或自跳。中鳞怜锦碎,当目讶珠销。迷火逃翻近,惊人去暂遥。竞多心转细,得隽语时嚣。潭罄知存寡,舷平觉获饶。交头疑凑
-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玉器; 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从教育入手。
-
《宣和画谱》是宋徽宗时内府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书成于宣和二年 (1120)。有明嘉靖十九年(1540) 杨氏刊本,《唐宋丛书》本,《津逮秘书》 本,《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各本均不载撰人姓
-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出处】唐杜牧《 泊秦淮 》 【意思】六朝虽早已亡国,但是,在酒店里卖唱的女子,却仍然不知亡国的遗恨;还是和以前一样地唱着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的曲子。 秦淮是
-
清风终日自开帘,凉月今宵肯挂檐。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定合爱陶潜。
-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出处】唐刘禹锡《 和乐天春词 》。 【意思】姑娘走到院中,低头数着盛开 的花朵,一只碧绿的大蜻蜓飞落在她的玉簪上。用蜻蜓飞落头上而浑然 不觉这一细节,写出了
-
【注释】 选自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暮春:晚春。 【赏析】 陈伯之在南朝齐末曾为江州刺史,抗击过梁武帝萧衍。后来投降了梁武帝,因惧祸,又于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投降北魏,封为平南将军。天监四
-
书存金石气,朴拙自风流——陈继明的书法艺术◎赵炳鑫陈继明是从宁夏走出去的,他成功地完成了自己小说创作的精神突围,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
-
题解 本篇选自《论语·先进》,记述的是孔子和四个弟子论述人生志趣的一次谈话。它反映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
兽在薮,鱼在湖,一入池槛归期无。误随弓旌落尘土,坐使鞭箠环呻呼。追胥连保罪及孥,(近屡获盐贼,皆坐同保徙其家。)百日愁叹一日娱。白云旧有终老约,朱绶岂合山人纡。人生何者非蘧庐,故山鹤怨秋猿孤。何时自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