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钉》原文|翻译|赏析
元·陶宗仪2
姚忠肃公至元二十年癸未为辽东按察使3。武平县民刘义讼其嫂与其所私同杀其兄成。县尹丁钦以成尸无伤4,忧懑不食。妻韩问之,钦语其故。韩曰:“恐顶囱有钉5,涂其迹耳。”验之,果然。狱定6,上谳7。公召钦,谛询之8。钦因矜其妻之能9。公曰:“若妻处子邪10?”曰:“再醮”。”令有司开其夫棺12,毒与成类。并正其辜13。钦悸卒。时比公为宋包孝肃公拯云14。
1本文选自南村辍耕录。勘:查定。2陶宗仪(生卒年不详):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文学家。有南村诗集南村辍耕录,并录编前人笔记小说为说郛。3姚忠肃公:名号事迹不详。至元:元世祖年号。至元二十年为癸未年,公元1283年。按察使:官名,主管司法、刑狱及官吏考核。4县尹:一县之长官。5顶囱(cong):正头顶。6狱:指案件。7上:上级。谳(yan):审判定案。8谛( di)询:仔细询问。9矜(jin):夸。10若:你。11再醮( qiao):再嫁。12有司:办事的人员。13辜:指不幸。14宋包孝肃公拯:即宋代包拯,他清正刚直,断案公正,善于勘破案情。谥号孝肃。
【析点】 这里记述的是元初姚忠肃公判案之事。文虽仅百余字,却情节起伏曲折,人物鲜明生动。
面对一件人命案,县尹丁钦一筹莫展。“忧懑不食”四字,想见其愁闷满怀之情状。这固因“尸无伤”难以取证,却也看出他昏愦无能。因其妻提醒后再次验尸而发现尸体头上的钉子,又可见他前次验尸很是草率。破案后,丁钦在上司面前“矜其妻之能”,现出洋洋自得之色,而丝毫未对妻子有这样的头脑产生怀疑,又表现了他的愚昧。其妻谋杀前夫之事败露以后,他竟惊悸而死,可见他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实在有些“窝囊废”的味道。
与丁钦的昏昧无能相反,姚公显得干练精明,推理能力与现代的侦破专家无异。他在了解了刘成被害的案情后,立刻对丁妻韩氏的破案能力产生怀疑,并推断出她曾以同样方式作案。事情果如所料。作者对姚公着墨不多,但“谛询”的神情反映出他对案情的关注及精细的性格:“若妻子处子邪”一问,说明他已对韩氏产生怀疑,正不动声色地进一步查询印证;而“令有司开其夫棺”的行动,则表现了他的果敢与自信。封建时代的法律是不允许轻易开棺的。姚公对韩氏毕竟只是怀疑,并无实据,但他坚信自己推理无误,才有此果断行动。于是沉埋已久的冤案得以昭雪。文末记当时人将姚公比作宋代的包公,流露出作者对姚公的钦敬。
本文的情节进展与结局安排出人意表。未看后半部分,读者会误以为本文在颂扬一个女子有男人不及的破案才能,岂料破案者本人也曾是作案者。由一案引出另一案,事件本身起波澜,文章的叙述亦起波澜,出人意料的结局较之设悬案要更具惊险性,更吸引人。短文真称得上是宋话本公案小说之后一篇微型的公案小说精品
-
【提示】 周的祖先仍然是兴起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只是历史文献关于它的记载具有更重的神化色彩。 周经历的时期很长,大致可分四个阶段。一是武王以前的兴国时期。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公季等先公
-
四十岁前,我是著名的夜猫子。近十多年来,则与日月同步了。晚饭雅集吃酒,席间纵有杨贵妃,也要十点前决然离去,回家睡觉。清早醒来,第一
-
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直到现在,凡我所曾经到过的地方,在空地上,常常看见有“变把戏”的,也叫作“变戏法” 的。 这变戏法的,大概只有两种—— 一种,是教一个猴子戴起假面,穿上衣服,耍一通刀枪;骑了羊跑几
-
【名句】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语出《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国君没有直言之臣从旁劝谏,就会偏离正道;士人没有能给予自己以教诲的朋友,就会双耳失灵。失正:偏离正道。教友:能给予教诲的朋友。
-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义与利者,人
-
【原题】:约任千载大卿同王万里杨仲博汎湖任赋二诗和其韵
-
无名氏裁剪下才郎名讳,端详了展转伤悲。把两个字灯焰上燎成灰,或擦在双鬓角,或画作远
-
吕子论学吕子论学 【原文】 《吕子》曰:“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1],其闻则不若聋[2];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则不若盲;使
-
【评析】 民间谚语。这句讲的是: 人们在顺利的时候,或者在你处于尊位富有的时候,帮助你的人不少。可当你处于天灾人祸困难之际,帮你的人就很难找到了。 该句意出 《增广贤文》: 人生只能自拼搏,且莫与人说
-
午夜胧胧淡月黄,梦回犹有暗尘香。纵横满地霜槐影,寂寞莲灯半在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