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大略)
【鉴赏】 义利之辩是中国自古以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义即宜,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行为;利是物质利益。义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也是人们恪守的行为准则。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尚义的民族:为了报燕太子丹的恩,荆轲慷慨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西渡易水,只身一人深入虎穴刺杀秦王;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桃园结为兄弟,希望共同做出一番事业,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至今还让人们感叹唏嘘;春秋时晋国忠臣赵盾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赵氏遗孤被程婴救出,而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为了保护赵氏遗孤和天下无辜的孩子,程婴决定献出自己的幼子代替赵氏遗孤,这些都是出于义的考虑而放弃个人利益。而利呢?传统的训导是君子不言利,似乎谈及利益就是可耻的,就不是君子了。但如果人人都甘于淡泊,耻于追求利益,个人和社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
其实即使是圣人孔子也丝毫不讳言他对利的追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但若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同上)。荀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性恶),“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荣辱),也就是说趋利避害之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与生俱来,即使是尧舜这样的仁人统治天下,也不能让人放弃追求利益,但是可以让人在义的统领下去追求正当利益;同时人生来也是有向善的本性的,即使是桀纣这样暴虐的君主,也不能完全使人放弃对义的追求,重义轻利就是治世,重利轻义就是乱世。
荀子认为,人们追求满足自身的利益是天性使然,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如何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平衡点。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孟子更是视义重于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西汉的董仲舒也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指出:“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对于利益的追求必须要在合乎义的范围内进行。
所以我们应该坦然言利,不必谈利色变,但同时又要以义统利,见利思义,所谓“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建立正确的义利观即重义轻利而非背义趋利。
-
忽报南昌令,乘骢入郡城。同时趋府客,此日望尘迎。文苑台中妙,冰壶幕下清。洛阳相去远,犹使故林荣。
-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
《如梦令》·向滈 向滈 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为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 词人静夜独坐,顾影自盼,颇觉寂寞孤独,终至感到“凄惶”。本词虽无深远的意境,但通篇以质直的口语
-
这首诗是诗人被俘后路过建康(今南京)所作。前六句主要写了建康的历史地位、变化以及人民的不幸。最后两句对月抒怀,表达祖国河山为外敌所占的无奈和沉痛。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点明建康地位的诗句,很有王勃《滕王阁序》的开头:“豫章故
-
清·纳兰性德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
-
忆昔游京华,自言生羽翼。怀书访知己,末路空相识。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托身从畎亩,浪迹初自得。雨泽感天时,耕耘忘帝力。同人洛阳至,问我睢水北。遂尔款津涯,净然见胸臆。高谈悬物象,逸韵投翰墨。别岸迥无
-
韩愈 右。臣伏以今年已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陛下恩逾慈母,仁过春阳,租赋之间,例皆蠲免。所征至少,所放至多;上恩虽宏,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
-
张镃 促织儿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
-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作品赏
-
和贾舍人早朝杜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