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清》情诗三百首赏析
维清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
【原文】:
维清缉熙(1),文王之典(2)。肇禋(3),迄用有成,维周之祯(4)。
【鉴赏】:
这首诗,小序谓“奏象舞也。”意即武王克商有天下,周公作乐象之,故名之曰“象舞”。象舞者,盖以“舞”为“武”,即取象武王的武德为歌之声,舞之容。此说多为后人所不从,以为诗中无此意,一般都认作是祭祀文王的诗。如清代学者戴震就指出:维清一诗“言此天下澄清,光昭于无穷者,文王之法典实开始禋祀昊天盛礼,以迄于今而有成。是周有天下之祥如此也。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清初李光地还认为:应将维清与清庙和维天之命二诗联系读。清庙是始祭文王时所歌,维天之命是祭而受福之诗,而这首维清则是祭毕送神的结束之作。这些见解,都以“象舞”之说为虚妄,是很有眼力的。
全诗仅十八字,是诗经中最短的一首诗。首句“维清缉熙”,是颂词,写得极为凝炼,包含了清明、承继、光明三层意思,意即因为继承了文王清明的德教,所以才有今日的一派光明景象。第二句“文王之典”,实为全诗题旨之所在,是“维清缉熙”的倒装句。诗人先以赞叹的语气,歌颂今日清明昌盛的景象,然后追本溯源,点出“文王之典”。这样成功的艺术安排,既强化了诗人的感情,又突出了诗的中心内容。三、四、五句,从节奏变化看,写得比较舒缓,简要而又具体地述说了文王之典的功用:“肇禋”,应理解为文王死后周人对文王开始祭祀。这里的祭祀,不仅是纪念,也含有承继文王功德政教的意思。正因为周人用文王制定的典章制度来征服和治理天下,所以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所谓“迄用有成”。足见,文王之典是周有天下的祥瑞了。
这样短小的一首诗,有赞叹,有点化,有铺叙,有评价,而又处处扣紧和突出了“文王之典”这个中心,写法自是高明得很。
周之所以得天下,周民族之所以有后来的繁荣昌盛的局面,都系之于周文王创业之功。因此,诗人这样来赞美文王的伟大业绩,肯定文王在周的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实在是很有见识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见识,其赞美之意就不会表达得这样充分。戴震所谓“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恐怕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了。
-
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时行仍仿佛,度日更分明。不敢频倾耳,唯忧白发生。
-
予昔走南宫,江湖浩然涉。今来厌尘土,常怀把轻楫。闻君东南行,山水恣登蹑。秋江湛已清,树色映丹叶。羡君舟插◇,去若鱼鼓鬣。君家兄弟才,门族当世甲。行期荐贤书,疾驿来上合。
-
古代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注释与译文
【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注释与译文]锲(qiè),刻。镂(lòu),雕刻。几句的意思是:雕刻一件东西如果刻一下就丢开不干了,那就连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
作品:《晏子春秋》 简介《晏子春秋》,又名《晏子》,共八卷二百十五章,是后人记叙有
-
关键词:阿来 《十月》高粱红了。酒城泸州。七月。水流最丰沛时节的长江浩然东去。暑气蒸腾,在川南丘陵间如雾如烟。我坐在一座被红高粱簇
-
【原题】:甲辰闰月初伏快雨凉风昼眠初觉庭前小栏花木各有意气效柏梁体
-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富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 帅负龙马之精而生于黄河之界,父康衢,母金氏,毓时仁皇炎德九年庚申戊寅月庚辰日戊寅时。帅生而慈惠,不伤胎,不折夭,不虐孤寡,不履生气,虽虻顽蠢动而虫蚁者不轻杀焉,食以残红,饮
-
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蓬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处愁相并。 汤式:字舜民,号菊庄,浙江象山人。生卒年不详。元末曾补
-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时盐纲 ① 皆直达,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唯仪征绾其口。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郭。一夕并命,郁为枯腊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