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起《归雁》诗意|阅读答案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吴兴)人。天宝十年进士,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职。他与王维有过酬唱,与刘长卿齐名,与郎士元并称。他擅长五言诗,写景诗清丽新奇,孤高淡远。他湘灵鼓瑟诗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为落句,诗史上誉之为得鬼神之助的佳句。
归雁是写春天的夜里雁由南向北飞,诗人问雁所以匆匆北飞的原因,雁对诗人之问又加以回答。头两句是问,后两句是答。诗人看到月夜雁飞,知道它们是从潇湘两岸归来,然而诗人对于雁群的等闲归来,却不可理解,故以发问开端:到底因为何事你们从潇湘之地轻易飞回北方?因为那里本来是很值得留恋的所在:潇湘两岸,风土秀美,江水碧绿,清可见底,岸边白沙若霜,日月光照之下,一片晶明,再与青苔相衬,更形佳丽。诗人是用具体景色描绘来设问的,而景色的重要特点是清丽幽静,这在手法上给下两句的代雁回答准备了完全协调一致的气氛。因为雁的回答,其事因正是产生于上述的氛围:潇湘夜月下,湘灵弹起她那二十五弦的锦瑟,声情凄怨,哀不忍听,为此事端,我们才舍弃了那美丽的景色,飞回了北方。这首诗写得极妙。前两句以诗人的口气写景色以设问,设想不应从秀丽的水乡轻易飞回;后两句以雁的口气说声情以作答,实说无法不离开那个景虽美但却是清怨之地。诗人这样写,使人非常向往潇湘景色,并被那里的传奇情境所吸引,同时也对湘灵的千秋哀怨产生深切同情。诗人早年曾写过湘灵鼓瑟的情景,并以此成名,充分显示了在这个题材上独具的聪明气质。在湘灵鼓琴中,诗人写湘水女神鼓起她那思念未归远人的瑟音,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人神与山川草木都感慨共鸣。在这首归雁中,诗人又发展了自己的诗意,进一步写出了瑟音的哀怨,真是雁犹如此,人何以堪!
-
早晚飞来入锦城,谁人教解百般鸣。春风红树惊眠处,似妒歌童作艳声。
-
阿东在老家实在呆不下去了,决心到广东闯一闯。因为之前他曾听人说,那儿地面上铺着整整三寸厚的黄金,不管是谁,一旦到了那儿都会有所收获
-
鸡鸣车马驰,夜半声未已。皇皇走声利,与日争寸晷。而我独何为,闲宴奉君子。京师十二门,四方来万里。顾吾坐中人,暂聚浮云尔。念子一扁舟,片帆如鸟起。文章富千箱,吏禄求斗米。白玉有时沽,青衫岂须耻。人生足忧
-
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知在台边望不见,暮潮空送渡船回。
-
作者: 田秉锷 ……于是所有街道平滑而灿烂地躺在那儿
-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堪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减。世事从教,浮云来
-
心有何求遣病安,年来古井不生澜。祗愁戏瓦闲童子,却作泠泠一水看。
-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 脉脉水悠悠。肠断白[[!NFDA6]]州。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斜晖:夕阳的光辉。脉脉:指女子含情远望的
-
作品简介《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共20卷49篇。书中保存了大量